券商中國 2017-05-23 22:46:40
保險板塊今日繼續表現,令市場嘖嘖稱奇,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均創下年內新高。
保險股漲得讓人看懂?
自2007年A股出現第一只保險股開始,保險板塊在絕大部分時候都跑輸了大盤,是A股“冷得出奇”的板塊。但是今年,在A股大部分板塊飄綠之際,保險板塊卻氣勢如虹,一波波地創出新高。

中國平安今日盤中觸及44.14元,創下兩年新高,距離2015年5月27日的高點45.81元(剔除轉增因素)僅差1.67元,距離2007年140元的歷史高點,仍還在山腰。
中國人壽收于27.93元,新華保險收于51.01元,均創下17個月新高。中國太保5月份也創下年內新高。
險企成機構投資者座上賓
“最近不斷有機構客戶打電話來問保險股,我們打算做一場保險業專場價值說明會,有沒有熟悉保險業務的業內人士推薦?”日前,總部在北方一家券商詢問券商中國記者。
這已經是5月來第二家券商提出要求了。機構投資者一旦熱情起來,券商和保險公司都開始忙碌起來,保險公司精算部門負責人、投資部門負責人都成為機構投資者邀請的座上賓。在今年以來的幾場交流中,保險行業生澀繞口的“一年新業務價值”、“利差損風險”等術語,竟然成為機構投資圈的新流行語。
“基金公司最多,其次是大型私募,外資機構也有。”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對保險股興趣最大。
漲法與以往大不相同
正如一位長期操作保險股的私募投資經理表示,“偷偷漲才是真的漲”。本輪保險股的漲法和以往不太一樣。
保險股歷史大漲關鍵詞:被動、跟隨
1.2007年大牛市,疊加交強險實施,保險板塊呈現戴維斯雙擊,量價齊升;
2.2009年受經濟刺激影響,跟隨市場上漲;
3.2010年6月到10月,屬于超跌后的市場反彈,疊加加息周期,債券和無風險收益率提升,保險行業業績改善預期;
4.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初,保險企業業績增速較好,業績持續增長,疊加超跌反彈。
5.2014年10月份到2015年4月,牛市行情。
本次上漲關鍵詞:一枝獨秀、AH互動
1.大盤雖未大跌但是個股表現慘淡,保險股卻一枝獨秀。
2.今年以來,香港保險股領漲,內地保險股跟隨,每次漲幅到10%左右后就開始回調、然后再掀起新一輪上漲。
究其原因,機構投資者給出兩個因素:
短期因素:大盤慘淡,資金避險需求擴大。
中長期的邏輯:隨著長端利率的上行,保險公司準備金計提影響利潤的因素正在出清;隨著“保險姓保”的強調,行業重回保障類業務的方向,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升業務價值。這兩大因素均將從基本面上改善保險公司的利潤。在當前A股市場上,具有基本面改善因素的藍籌股票很稀缺。
誰在買保險股?
4、5月份顯露真容的保險行情,其實在今年一季度就已有端倪。
一是籌碼集中度提升。
根據萬得對上市公司以及基金重倉股的統計數據,一季度,機構投資者持有保險股的數量略有減少,但機構投資者家數卻從1141家大幅減少至528家,這表明保險股的籌碼在集中,而籌碼集中是行情爆發的前提條件。
二是非銀金融機構重倉前三都是保險股。
公募基金是保險股最大的支持者。Wind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倉股中,非銀金融行業的市值占比增加了6.42%,非銀金融行業五大機構重倉股中,前三位都是保險股,分別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持股機構數分別為367家、83家和133家,持股數量分別為202億股,39億股和43億股,其中中國平安持股家數達到了367家,為保險股之最。中國平安被納入基金重倉數量最多的個股TOP20第三。
具體產品上,一季度加倉平安最多的是匯豐晉信雙核策略混合型基金,其次是匯添富價值精選混合型基金,再次是銀華核心價值優選混合型基金,增持均超過100萬股。
中國人壽加倉前三名分別是,易方達科匯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鵬華中證800證券保險指數分級基金,以及易方達滬深300非銀行金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中國太保加倉前三分別是,中證上海國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易方達50指數基金,興全滬深300指數增強型基金(LOF)。
新華保險一季度被機構投資者增持較少,其中增持最多的是前海開源鼎瑞債券型基金。
一季度證金公司則是凈賣出狀態。2016年末,保險公司十大股東較上年末增持四大保險公司7.5億股,其中證金公司增持四大保險股3.9億股,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分別獲得其增持0.5億股、3.15億股、0.2億股、0.07億股。今年一季度,證金公司繼續增持了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小幅減少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股票,總計減少四大保險股452.91萬股。
保險公司自己咋說
自家的股票火了,保險公司啥反應?
中國平安董秘盛瑞生表示,平安堅持20多年的個人綜合金融模式,正逐漸釋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價值。壽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增長強勁, 互聯網業務布局日趨完善。“作為公司管理層,我們仍會專注于公司經營和業務發展,密切關注創新科技、市場動態,繼續保持核心金融業務行業領先的同時,加快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步伐。”
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相關部門面對券商中國記者的問詢,董辦或投資者關系部門選擇了沉默,表示不予置評。
百份券商研報薦保險
在投資者對保險行業旺盛的“掃盲”需求下,今年二季度以來,已有超過150份券商年報提到保險股,其中絕大部分是推薦、買入和強力買入,基本邏輯分為四大類:
盈利增長層面:保險公司向保障轉型,盈利有望確定性高增長:新業務高速增長,帶來存量疊加式增長:增量業務帶動存量結構改善,利潤率有望持續提升。
利潤釋放層面:準備金補提2017 年2、3 季度預計進入尾聲,2018 年可能釋放準備金,同比影響較大。
業務結構層面:監管新政降低理財型業務的新單保費增速,提升保障型業務占比和新業務價值率,促進保險公司的價值轉型和死差改善。
政策紅利層面:稅優商業健康保險推廣到全國實施,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保險資資金投資PPP、一帶一路等重大項目等實操層面的政策進一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極少數券商在研報給出中性評級。比如中信證券在對保險行業2017年下半年投資策略中分析,基于長期投資收益率相對謹慎的判斷,同時鑒于不少保險公司利潤仍主要來源于利差,維持保險行業“中性”的投資評級。
本文來源:證券時報·券商中國(微信號:quanshangcn) 記者:潘玉蓉
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