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13 20:51:11
每經編輯|余冬梅
今天,大盤窄幅震蕩,滬指小幅低開之后,出現溫和反彈。最終,滬指上漲2.13點,以3275.96點報收。
指數走勢非常溫和,但個股的表現依然十分熱鬧,近50只個股漲停,一點也不輸于前幾天。但另一方面,雖然跌停個股數量大幅減少,但有幾只個股開盤之后很快就被封死跌停,遭遇秒殺,機構們到底怎么了?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那幾只被機構秒殺的個股。其實,昨天興業銀行和中國平安在盤中出現閃跌,好在最后還是拉了回來,跌幅不算太大。但今天,這幾只被機構秒殺的個股,運氣就沒怎么好了。
第一個是神開股份(002278),前幾天該股的走勢就很怪異,天天橫盤,看上去主力撐得很辛苦。而今天,機構終于撐不住了。9點30分一開盤,神開股份就放量大跌,只過了7分鐘,即9點37分,神開股份就被封死了跌停,一直持續到收盤。接下來,在神開股份剛剛跌停后,機構又對印紀傳媒(002143)動手了。9點37分,印紀傳媒的機構持股開始不計成本拋售,9點43分封死跌停。
9點44分,“操盤手”只休息了一分鐘,開始對邦訊技術(300312)動手。當時,邦訊技術跌幅是2.9%,但隨著巨量拋單的出現,9點46分,邦訊技術就跌停了。但是,戰斗還沒有結束,下一個被砸的是漫步者(002351)。這一次,“操盤手”稍微多休息了幾分鐘,9點52分,漫步者開始暴跌,又是只用了2分鐘,9點54分,漫步者也宣告跌停。

究竟是哪兒的機構在砸盤這些個股,我不好去猜測。但砸盤這幾只個股的“操盤手”,下單的時間非常連貫,手法也是極其堅決兇狠。在我看來,這有可能就是同一個“操盤手”干的。即便不是同一個人,也極有可能是同一幫機構的同一幫操盤手干的。至于為什么要砸盤,原因可能很多,但也不外乎以下幾種。比如,部分結構化產品凈值達到平倉線附近,不得不強行平倉;也有可能是部分機構,處于內部風控的要求,必須堅決降低持股倉位。
當然,雖然今天有些個股被秒殺了,但并不能抹殺今日盤面的精彩。其中,最大的看點,還是在“雄安新區”板塊。昨晚,10多只雄安新區概念股股龍頭宣布停牌核查,達哥也在道達號(微信號:daoda1997)中給大家進行了提示。這些個股,漲幅非常巨大,昨天又被不少機構席位大筆賣出。而突然出現的停牌,似乎有“限購”的感覺。不過,對于雄安新區概念股的停牌,卻有朋友說,這相當于一線城市限購啊,但把資金趕到二線城市去。
而今天市場來驗證,效果還真是這樣。看看今天的河北板塊,依然有不少個股漲停,如龐大集團,前期漲幅也不小,但因為是低價股,所以今天又漲停了。然后是華北制藥,之前基本沒怎么漲。而雄安新區概念股龍頭“限購”了,今天輪到華北制藥漲停。此外,同樣是河北的公司,恒信移動、樂凱膠片、華斯股份、寶碩股份等都以漲停報收。總體來說,今天整個河北板塊絕大部分股票都在漲,下跌的只有幾只。說到雄安新區,今天道達號(微信號:daoda1997)的“小喇叭”文章中,給大家分享一份券商最新的實地調研研報,有圖有真相。

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似乎要弱得多,但炒作路徑和其他區域題材是類似的,龍頭依然是水泥股,廣東的塔牌集團已經三連板了。
另外,炒地圖今天有擴散的跡象。上海本地股數量太多,機構不好集中兵力,股票也不好選擇,所以領頭的只能是上海機場。相對來說,其他的地區如果股票數量少,則可能成為新的熱點。今天,內蒙古板塊蠢蠢欲動,重慶板塊也有表現,重慶港九漲停,重慶路橋、重慶水務也有放量跡象。

還有一個可以一提的是,貴州茅臺又創歷史新高了,今天最高價達到398.59元,無限接近400元大關。前幾天,兩只次新股吉比特和億聯網絡似乎想跟茅臺一爭高下。如今,吉比特早已跌破300元,而億聯網絡也只有305.7元了。現在給我的感覺就是,港股里的騰訊,“永遠”都在漲,今天也創了新高;而A股里的貴州茅臺,“永遠”都在漲。沒有提早潛伏的也不要羨慕了,耐心找點普通股票賺差價吧。
最后,說一下后市,大盤在3300點關口前蓄勢了好幾天了,感覺快要到選擇方向的時間了,要么沖過去,要么就再往下跌一跌。但不管這個方向怎么選,滬深300指數倉位參考的調整,必須要達到相應的條件,才能采取行動,沒有突破之前,還是繼續保持謹慎。
滬深300指數倉位參考
日期:2017年4月13日
今日倉位:四成
明日倉位計劃:四成
一、本倉位是結合趨勢研究,設置的非實盤倉位參考,不作為買賣依據,請注意投資風險。
二、本倉位跟蹤標的為滬深300指數,以實現對指數量化跟蹤,避免持倉個股差異影響效果。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