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機構預測:2050年中國將成世界最大經濟體!但這個陷阱一定要當心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1 14:31:04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最新的經濟研究《長遠前景:2050年全球經濟排名將會如何演變?》。報告提到,中國將在未來三十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業內人士表示,到2020年的這段時間,被認為是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

 每經編輯|張鐘尹    

2月8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最新的經濟研究《長遠前景:2050年全球經濟排名將會如何演變?》。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經濟力量從傳統先進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將會持續,從長期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將會持續增加在全球GDP的比重,即便近期有部分國家的經濟表現參差不齊。

報告提到,中國將在未來三十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作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之間存在緊密的經濟紐帶,兩國的經濟表現始終為全球矚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關于全球經濟的研究備受關注,我們更應注重中美兩國經濟的發展動力、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以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而非局限于兩國之間的排位。

新興經濟體被看好

報告預測到2042年,全球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2016~205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5%。報告認為增長動力大部分源于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未來30多年,七大新興市場國家(E7,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即中國、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將達3.5%,但七國集團(G7)即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及日本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將只有1.6%。

▲報告中預測的部分國家2016-2050年GDP年均增長率地圖。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9年來,對世界經濟貢獻最大的不是西方。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80%,而西方國家不足20%。”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形勢不如從前。英國《金融時報》稱,美國斯坦福大學霍爾教授曾發表《長期疲軟》的文章,表示美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參與撰寫報告的普華永道首席經濟師約翰·霍克斯沃斯(John Hawksworth)也表示:“我們將會看到經濟力量由傳統先進經濟體向亞洲及其他地區的新興市場轉移。到2050年,E7國家經濟總量將占全球GDP近一半,而G7國家的占比將縮減至20%。

對于實現新興市場的長遠經濟增長,他認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將面臨多項挑戰,例如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某些國家的全球貿易增長放緩、收入差距擴大等。

報告中提出,若以購買力平價(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GDP,中國的GDP在去年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若這一趨勢延續到2050年,美國的GDP甚至將成為“三哥”,位于中國、印度之下。

不過,若以市場匯率(MER,Market Exchange Rates)計算GDP,全球經濟力量格局則沒有重大的轉變,美國仍是世界第一,中國第二;但預期中國仍然會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第二,印度則從第七升至第三。

為什么按照PPP和MER計算,排名會有較大差異?趙錫軍向記者分析:“購買力平價計算法側重于進出口的貿易情況,而市場匯率法側重的是投融資情況以及資金往來。”他解釋說:

在較長的時間限度里,當一個國家從貿易輸出導向轉變為投融資輸出導向,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單一的研究方法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中美兩國是全球經濟規模前兩位的經濟體,中美經濟的發展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對兩者經濟發展的分析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記者注意到,過去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基于購買力平價的GDP數值,會高估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中國政府公布的經濟總量不采用購買力平價方式,而是采用匯率。

中國會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報告認為,中國到2050年將會實現中等平均收入水平;而印度則因為基數較低,預期平均收入水平仍會處于中低水平。到205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4萬~5萬美元。

報告預期,到2050年,E7國家平均收入水平將仍然低于G7國家,但兩者之間的差距會逐步收窄。

約翰·霍克斯沃斯補充說:“2016年,美國的人均GDP差不多是中國的4倍、是印度的9倍。到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有望達到美國的一半,印度將會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中國人均GDP約合8016美元。業內人士表示,到2020年的這段時間,被認為是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等收入陷阱”由世界銀行在2006年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首先提出,它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階段)后,難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經濟很容易長期徘徊或停滯不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有光教授曾在去年12月發表演講認為,中國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分析稱,中國現在人均收入約為8000美元,用購買力評價以后更高。今后即使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5%,也會在2030年前跨越1.6萬美元的高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約翰·霍克斯沃斯還指出,很多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動力源于較快的人口增長,因此這些國家需要刺激本地需求及勞動力人口的增加;同時,新興經濟體需要大幅提高機構效率并改善基礎設施,才能實現長期增長。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顏色認為,中國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要加強社會流動性。

社會流動性:指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對下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響程度,影響程度越高,社會流動性就越低——通俗地說,社會流動性低,就是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社會流動性高,就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府規模過大,勞動收入占比低和收入分配不均,這些問題主要體現為靜態的不平等,這不是最可怕的。顏色認為,最可怕的是社會流動性低、社會利益結構被固化,這將造成動態的不平等,有可能導致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

每經編輯 趙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2050年中國將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中等收入陷阱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