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深度

每經網首頁 > 深度 > 正文

【他山觀察】中部雙子星,武漢鄭州誰領風騷

支點雜志 2017-02-05 11:47:37

武漢與鄭州,前者有大江孕育,后者有大河滋養;前者有千古名樓黃鶴樓,后者有名揚中外的少林寺……多年來,相互“較勁”的兩個中部大市,誰更亮眼?

201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公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部地區迎來了新一輪政策利好。

在這一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消息對武漢、鄭州意義重大,引發民眾熱議。

武漢與鄭州,前者有大江孕育,后者有大河滋養;前者有千古名樓黃鶴樓,后者有名揚中外的少林寺……多年來,相互“較勁”的兩個中部大市,如今攜手共建國家中心城市。

那么,兩星比耀,誰更亮眼呢?

繁華的武漢楚河漢街商業區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鄭州

結緣:一條鐵路興起兩座城

武漢、鄭州兩座城市,曾因鐵路結緣。

1889年12月,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廷請求,修建從盧溝橋至漢口的鐵路。獲準后,盧漢鐵路(后更名“京漢鐵路”,為后來的京廣鐵路組成部分)于1897年4月動工建設。

黃河橋為京漢鐵路的重要環節,出于防范水患及地質原因考慮,張之洞設計路線時繞過了當時河南省會開封,改從鄭縣經過。

1906年4月,貫穿鄭縣的京漢鐵路通車,提升了武漢在全國的交通地位,也成就了鄭縣二十世紀的振興。

上世紀30年代《平漢鐵路年鑒》描述,“鐵路營業賴商家以擴充,商家貨物藉鐵路而運送,二者互為表里。”

隨著隴海鐵路(甘肅蘭州通往江蘇連云港的鐵路干線)的修建,鄭縣交通樞紐作用更加凸顯。1948年鄭縣解放,后更名為鄭州。1954年,河南省會遷至鄭州。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1949年,鄭州GDP為9040萬元,開封GDP為1.4億元。省會遷鄭后的第三年,鄭州GDP便超過開封。

“位于京廣鐵路、隴海鐵路交叉口的鄭州,其價值曾長期被戰爭淹沒,而經濟建設時代的到來,使交通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曾任鄭州市長的王均智如是說。

1949年,武漢GDP為3.28億元,是鄭州的3.6 倍,到了2005年,鄭州GDP已達1377.89億元,武漢同期數據為其1.4倍。

從鄭縣發展而來的鄭州,經濟底子并不如洋務運動時就聞名全國的武漢。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拉近,外界也開始對這兩個中部城市進行比較。

2005年3月,《北京青年報》委托友邦調查公司調查結果顯示,有39.2%的北京市民認為鄭州會成為中心城市,其次才是武漢,為33.8%。

自此,鄭州、武漢就像重慶與成都、大連與沈陽、深圳與廣州等“雙子城市”一樣,在民間輿論中進入“比較時代”,官方也出現了不少趨同的目標。

2011年初,武漢提出要建設成為“立足中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心城市”,此后便一直發力。2016年9月25日,鄭州市委書記馬懿在鄭州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未來五年,鄭州要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

如今,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得到國家支持后,網絡上再次出現了較勁:有網友認為鄭州入選是“意外的驚喜”,有網友表示“武漢在中部地區絕對中心的地位被削弱了”,還有網友表示“武漢輻射長江中游,鄭州輻射中原地區,中部有兩個中心也挺好”。

城市發展:武漢優勢更明顯

需要說明的是,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并沒說兩地已經是國家中心城市,只是給了武漢、鄭州一個發展目標。

“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城市自身發展水平十分重要。”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說。

對此,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蘇坦言,與武漢相比,鄭州最大的問題是規模太小、實力太弱。

GDP總量及人均GDP,是宏觀經濟對比中最常見的指標。

2015年,武漢GDP為10905億元,比河南省GDP排名前兩位鄭州、洛陽的總和還高。而2016年前三季度武漢GDP為8314.76億元,也高于鄭州的5640.9億元。

即便與長沙相比,鄭州也無優勢——2015年長沙GDP為 8510億元,2016年前三季度為6720.32億元,均高于鄭州。

雙方人均GDP也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鄭州人均GDP為7.8萬元,而武漢為10.6萬元。

上市公司是衡量城市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截至2017年1月1日,武漢在A股上市公司有50家,鄭州僅24家。

中心城區規模也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15年鄭州建成區面積約410平方公里,比武漢少156.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956.9萬人,低于武漢的1066.77萬人。

有生命力的創業者,是激發經濟活力、推動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武漢的人才和科研資源更具優勢。截至2016年5月30日,武漢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包括7所211院校。鄭州則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包括1所211院校。

過去,武漢的問題在于,一些畢業生不愿留漢,但近年隨著武漢特別是東湖高新區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愿意留漢,越來越多的人才開始返漢。

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研究生畢業質量報告顯示,有43.5%的畢業生選擇留在當地工作。從幾大招聘網站職位發布情況看,武漢3萬元月薪以上職位供應量是鄭州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武漢高工資群體更多。

在新增市場主體數量方面,武漢也比鄭州高出不少。2016年前三季度,鄭州新增各類市場主體(含個體、企業)13.8萬戶,而武漢這一數字為16.29萬戶。

當然,創新創業不能光看企業數量,還要看能否形成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增長極。

如今,談到雙創,說起北京必談中關村,談論上海就談張江,談到武漢就會提光谷。相比之下,鄭州高新區并未形成太強影響力。

2015年,武漢東湖高新區GDP為1709.84億元,而鄭州高新區GDP為220億元,雙方差距明顯。科技部2015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顯示,鄭州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中綜合排名第12位,而東湖高新區則常年位居前四。

輻射作用:武漢周邊城市較弱

當然,鄭州在一些板塊上也有優勢。

盡管頭頂“中國工業重鎮”光環,但自二十世紀80年代后,武漢工業在中國地位一度衰落。為打造國家中心城市,武漢2011年提出“工業倍增計劃”。2010年,武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6424.59億元,2015年則突破1.24萬億元。

但相對鄭州,這一成績不占優。2015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5萬億元,居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第一位,在27個省會城市中僅次于廣州。

鄭州民營經濟占比已超過60%,是中部民營經濟重鎮。武漢近幾年民營經濟占比都在50%上下徘徊,鄭州經濟活力更勝一籌。

“總體來說,鄭州發展步子還太小,思想還不太解放,應承認武漢科教資源、經濟總量和城市規模都優于鄭州。”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說。

所在區域的發展水平,是國家中心城市考量的重點。武漢、鄭州所在省份及城市群可謂各有所長、各有特色。

武漢最易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在省內一城獨大。而在河南,區域發展則相對均衡。

2015年,河南18個地市中,有9個城市GDP在1700億-2300億元之間。而同期湖北17個地市中,僅有武漢、宜昌、襄陽3地GDP超過1600億元。

從人口分布看,鄭州人口在河南排第二,比第三名的周口僅高出70多萬人,而武漢人口在湖北常年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城市黃岡人口數量的1.6倍。

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武漢調研時指出,與其他城市群、都市圈相比,武漢周邊城市比較弱,要下工夫補齊短板。

“湖北打造‘一主兩副’,就是為了全省均衡發展,現在已有一定成效。未來,還要進一步增強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吳傳清對《支點》記者說。

專家認為:與其對比不如繼續發力

王永蘇認為,國家中心城市都需要先集聚資源再向外輻射。而與武漢相比,鄭州經濟指標占全省比重還遠遠不夠。

2015年,武漢在湖北GDP占比為37%,而鄭州這一數字不到20%。

“作為河南發展龍頭,鄭州這個龍頭大不起來,就起不到中原崛起、河南振興領頭羊的作用,集聚能力還要持續提高。”王永蘇說。

從更大視野著眼,中部地區有“中原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兩大國家級城市群,鄭州、武漢在各自城市群中的定位,也體現了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

2016年12月3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這是國務院至今批復的第5個跨省級行政區域城市群發展規劃。

中原城市群范圍雖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東五省30座地級市,但主體在河南,鄭州更是唯一的省會城市,毫無疑問將起到領頭羊作用。

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構建多中心協調發展格局”,強化武漢、長沙、南昌三個中心城市地位。

從數據上看,兩個城市群水平相當:中原城市群面積28.7萬平方公里,GDP為5.56萬億元;長江中游城市群面積30.48萬平方公里,GDP為6.3萬億元。

“不過,長江中游城市群為‘多中心戰略’,武漢要加強引領輻射作用;而中原城市群中,鄭州是絕對的中心,要以實現區域內資源要素集聚為目標。”武漢大學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對《支點》記者說。

未來:雙方應補齊空港交通短板

對于尚處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的武漢及鄭州而言,未來的謀篇布局更加重要。

從各類規劃文本中,能看出兩個城市對未來的期許。

武漢“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2020年GDP將達到1.9萬億元。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在2016-2020年間保證11.64%的年均增長率。

鄭州“十三五”規劃綱要則提及,“主要經濟指標和主要人均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

河南“十三五”GDP年均增長目標為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即表示鄭州“十三五”年均增長率目標在9%以上。

在人口增長方面,武漢、鄭州的目標則較為趨同。

《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達1180萬人,《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則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達1100萬人。

對武漢這一目標,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信心十足。他向《支點》記者表示,近年來武漢凈流入人口不僅有量的優勢,更有質的優勢。

目前,華為研發生產基地、華星光電、騰訊云基地、摩托羅拉研發與質量測試中心、輝瑞研發中心紛紛落戶武漢,僅華為研發生產基地建成后,研發人員總數就達4萬人。

不過,有專家認為,鄭州要達到預定人口增長目標有一定難度。

按照兩地近年人口增長速度預估,武漢將在2019年提前達到規劃中的目標,而鄭州至少需要在2021年才能達到規劃目標。

另一方面,城市建成區建設能促進人口增長,但按鄭州2010-2015年建成區增速預估,鄭州建成區面積趕上當前的武漢,至少要等到2021年。

此外,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還提出了“依托鄭州、武漢等國際航空港,打通‘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城市空中通道”的目標。

目前兩地在鐵路、公路交通上均有較大優勢,最大短板均是空港交通。

空港交通意味著高端人才流動與政治、商業與社會要素的吸引力,對兩地與全國、全球資源與信息流動至關重要。

按旅客吞吐量計算,2015年中國十大機場排名分別是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云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深圳寶安機場、上海虹橋機場、昆明長水機場、西安咸陽機場、重慶江北機場和杭州蕭山機場。

可以看出,武漢、鄭州均未入前十之列。

究其原因,在于武漢、鄭州的鐵路、公路建設均十分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優勢明顯,唯獨在機場建設方面有所欠缺,遠遠落后于成渝地區。

“雖然有了目標,但未來武漢、鄭州能提升多大幅度還很難說。先不要說國際空港了,落實國內空港樞紐是第一步。”上述武漢大學不愿具名的教授說。(支點雜志2017年2月刊 作者:蔣李)

責編 官遠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武漢 鄭州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