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08 18:29:14
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等。
每經編輯|余蕊均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官遠星
剛剛過去的2016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起始年。這一年,成都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元,同比增長7.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70億元,增長14.3%。這份“成績單”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月6日從成都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獲悉的。
當天上午,成都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對成都過去一年的“表現”進行了完整梳理,同時,從九個方面闡釋了成都2017年的發展軌跡。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9月成都吹響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號角以來,成都各項工作均圍繞這條“主線”展開。在日前召開的成都市“兩會”上,成都對這一目標提出了更為明晰的構想——“未來的成都,將是產業發達、經濟繁榮的實力成都,將是科技領先、創新活躍的活力成都,將是融入全球、開放包容的國際成都,將是生態優美、綠色發展的美麗成都,將是大氣秀麗、蜀風雅韻的魅力成都,將是生活富足、安居樂業的幸福成都。”
2016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
《報告》顯示,2016年,成都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元,同比增長7.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70億元,增長14.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5億元,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20億元,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9.9%。
對比2016年初提出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000億元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7.5%”的發展目標,一年來,成都超額完成任務,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
此前,成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用“穩中向好、活力增強”八個字總結2016年的經濟表現。
當然,在宏觀經濟環境錯綜復雜、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成都經濟在“萬億級”臺階上取得這樣的成績,并非易事。記者注意到,2016年以來,成都在開展創新引領、工業強基、服務業提升、融入“一帶一路”等方面卓有成效。
《報告》指出,2016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30.4萬戶,新增科技型企業1.2萬家,分別增長32.7%、9.1%;預計完成工業投資2185億元、技改投資1850億元,分別增長37.1%、38.5%;工業增速持續回升,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
同時,新增A股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6家,本外幣存款余額3.2萬億元,金融綜合實力居中西部第一。
鐵路港方面,蓉歐快鐵全年開行500列,位居中歐班列首位,初步形成了北至莫斯科、南至伊斯坦布爾、中至歐洲更多城市的“三線并進”格局;航空港方面,新開通至悉尼、馬德里等6條國際定期直飛航線,國際(地區)航線達95條。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兩港三網”建設日趨完善,成都的大通路格局正在形成。
對于已經拉開帷幕的2017年新征程,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降低。
從具體指標來看,包括:完成工業投資2850億元、增長30%以上,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0%以上,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20戶;新建4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全社會研發投入290億元,新增科技型企業1.2萬家以上,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700億元;蓉歐快鐵力爭全年開行1000列以上;國際(地區)航線達98條,力爭客貨吞吐量分別突破4800萬人次、62萬噸等。
首提“新經濟” 鼓勵發展共享單車
嶄新的2017年,既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關鍵一年。盡管過去一年表現亮眼,但也應該看到,面向未來實現進一步發展,成都任重道遠。
《報告》指出,“發展不足和資源環境制約依然是成都最大的實際”,“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驅動尚未成為發展主引擎”,“國際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形勢嚴峻,系統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措施還不夠”。
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向著“塔尖”城市穩步邁進。記者注意到,《報告》中提出的成都2017年重點工作亦主要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四中心一樞紐”的功能定位展開。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西部科技中心;著力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加快建設西部文創中心;著力提升雙向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著力構建立體交通體系,加快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報告》指出。
同時,要加快建設宜業宜居城市,優化城市功能品質;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最具活力城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建設健康幸福城市,持續保障改善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首次提到“新經濟”,成都將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大力發展新經濟。具體內容包括:加快發展大數據經濟、智慧經濟、分享經濟、創意經濟等新業態,搶占經濟新高地;加快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形成增長新動力;加快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拓展發展新領域。力爭新經濟指數進入全國前五名。
此外,記者注意到,對于備受關注的綠色發展問題,《報告》專門設置了板塊進行工作部署,提出了相對具體的舉措。如“向社會公布污染源重點監控企業名單,強化第三方機構和市民監督,建立區(市)縣大氣質量月排名和改善獎懲機制,主要污染物PM2.5濃度降低4.8%,重污染天數持續減少”,“試點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鼓勵支持共享單車、共享新能源汽車等共享交通健康發展”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