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3 00:25:11
涉足城市運營商的房企均表示,城市運營是未來房企轉型的必由之路,但不應放棄潛力巨大的開發業務,而是要做好兩者的平衡。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楊 翼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楊 翼
2016年以來,房企的危機感更加強烈,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房價瘋漲、地王頻出,讓大多數房企堅定了轉型之路,傳統的買地賣房已難以為繼,以資源整合為基礎的城市運營成為開發商謀求戰略升級、拓展新增長級的方向。
對此,在由每日經濟新聞和成都商報社主辦的第六家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與會房企大佬通過圓桌論壇的形式,就城市運營與地產開發的關系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涉足城市運營商的房企均表示,城市運營是未來房企轉型的必由之路,但不應放棄潛力巨大的開發業務,而是要做好兩者的平衡。
地產開發仍是巨大市場
對于城市運營與地產開發的關系,行業大佬們首先對地產開發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了討論。
首先人口因素對房地產開發至關重要,而在地產業內,萬科對人口趨勢的研究受到認可。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講中,萬科高級副總裁譚華杰曾表示,如果按照常住人口來計算,我國2015年的城市化率約為50%;如果按照戶籍人口來算大概是40%。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我國應該還處在一個中間位置,也就是說,我國的城市化大概僅完成了一半。
世聯行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袁鴻昌在主持本次圓桌論壇時表示,世聯行研究得出一個一平方米定律,從發達國家案例來看,日本基本上每年新增住宅面積1億~1.3億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年新增1平方米,美國每年新增住宅150萬套,平均每人每年新增1~2平方米,因此國內開發商增強開發這一塊,未來還將持續。
金科股份董事長蔣思海則表示,未來10年,房地產行業會維持在高位運行,銷售面積在10億平方米以上,銷售額也在10萬億元左右,但區域分化會加大,企業保持合適的規模很有必要。
新希望地產集團總裁張明貴也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從需求端來講,長期需求的存在,說明城鎮化的過程還遠沒有結束,同時我國在城市改造過程中還誕生了新的需求;而從供給端來講,產品迭代也會產生大量新增供給。
從國外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看,不動產一直是在往上走,雖然發展過程有一些振蕩,但就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情況來看,長期是向好的,另外從房地產在GDP中的占有率來看,我國的并不算高,很多發達國家的占比反而更大。
在討論開發商轉型房地產運營商問題時,蔣思海則指出,城市運營商概念談了很多年,每個運營商對此的理解不一樣,城市運營商是通過對資源要素充分認識后,通過市場、法律或者其他創新,把城市的增值和優勢資源發揮出來,這是城市的運營。作為企業來講,也是圍繞城市發展的規劃和目標,通過企業自身的市場化機制和手段,把產品有效的融合為城市的一部分。
開發和運營如何平衡
一邊是利潤豐厚的開發業務,一邊是代表轉型方向的城市運營,在開發商向城市運營商的轉型路徑中,如何分配公司資源、平衡運營開發也就成為操盤者面臨的難題。
事實上,一直以來,開發商除房產開發外也參與許多城市功能的建設,比如修建公園,開發商業綜合體,建設旅游設施等。
因此,中天城投集團執行總裁張智就指出,開發、運營不能簡單劃分,當開發商的業務已延伸到城市運營且獲取收益,就已是承載城市運營使命的開發商了。
蔣思海也認為,開發和城市運營不能分隔,城市運營是開發的有序延續和補充,開發一個項目可能5年就結束了,如何把客戶變成用戶,就需要把短短5年時間,變為70年的有效“生命”周期。
提及開發商,不外乎用銷售額、土地儲備、區域分布等幾個指標去框定,但城市運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應該用什么指標去衡量?或者用怎樣的維度去掌控必要的資源?這也就牽涉到城市運營該怎樣運作等問題。
張明貴認為,城市運營應該走市場化道路,比如大盤項目打包上市、證券化都是未來方向,再進一步做社區運營商、園區運營商。
張智則表示,開發商轉型城市運營不簡單,應該考慮的緯度比一般開發多出很多,除硬件建設,還包括人口導入、文化引進,使業主能夠喜歡上這個地方,這才是城市運營商的內功所在。
在論壇現場,還有一些開發企業的操盤手認為,城市運營并非對所有房企都適合,對中小規模開發商而言,應該在微觀層面做運營思維。
對此,東原地產集團營銷管理中心總經理陳文指出,出身西南的開發企業在轉型方面壓力更大,這個地方成長起來的房地產公司,跟行業很多主流企業的玩法不太一樣。西南的企業要做城市運營,需要通過運營這個端口去擠利潤,因此在運營這方面可以做小一點;此外,運營思維是解決1+1大于2等問題。在未來10年,開發商的責任在于給業主搭建一個好的生活平臺,集合交通、教育、醫療、商業等系列配套,讓業主在社區里面可以安居樂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