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14 01:50:1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編輯 楊軍
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編輯 楊軍
“我剛跑完第50場馬拉松。”穿著運動鞋的毛大慶快步走進采訪間坐定,精神抖擻,語氣里透著滿足和自信。
曾任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的毛大慶,如今的身份除了優客工場創業投資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還有對外經貿大學、中科院MBA中心等數家高校的客座教授。
作為一位為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創業者,毛大慶是“2016年度華人經濟人物盛典”的獲獎者之一。對于創業來說,毛大慶在活動現場表示,創業者要敢于擔責任,創業不是談戀愛,其實里面有很多坑。責任伴隨創業全過程,年輕人要先考慮能不能擔起這個責任,再考慮是否創業。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毛大慶對于創業創新的環境和自己身份的轉變作出了更加深入的剖析。
創業創新環境越來越好
NBD:2015年您做優客工場的時候,創業正如火如荼。相比之下,您認為如今創業環境在發生著哪些變化?
毛大慶:在對創業的看法越來越理性的同時,人們對于創業越來越具有普適性的認同。
原來很多老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被飛速地淘汰了。從前也是在淘汰,但卻沒有像現在這樣迅速。大家開始慢慢地認同創新是這個社會的主題,創新是一個非常日常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神仙才能干的事兒,創新存在于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
這個時代的節點到了。在國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我覺得其實不用太關注它的手法,而是看它是否符合這個時代的趨勢,我認為是符合的。
NBD:您所理解的創業,其實范疇是更加開闊的?
毛大慶:創業其實不用去太過強調形式,比如每個人都去做個小買賣、都去開公司,那個其實并不是創業的全部意義。其實,創業的形式有許多種,大家都去開公司才叫創業的話,其實是有點被扭曲了。
今天我們慢慢地回到一個普適的觀點,就是創新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只有創新才有可能追上這個時代,否則你就被拋棄了。這兩年,創業創新的環境越來越好,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理念被更廣泛地接納了。
身份轉變后“跳出”封閉圈
NBD:您從一位職業經理人轉變為創業者,身份的改變對您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什么?
毛大慶:事實上我從萬科出來后,我看到各行各業的公司,那么多人在做各種事情,都在創造,那時候我才發現我之前是那么封閉。我發現有那么多優秀的人,思維如此活躍,具有創造力,前瞻和洞穿這個世界的方向,這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NBD:這一身份的轉變,您是否有經驗可供分享?
毛大慶:要說有什么經驗的話,一是做你熟悉的事情,這樣比較容易成功;二是去學會怎么去洞察未來。很多創業公司其實都不賺錢,但如果你能洞穿未來,那你會走上一個好的軌道。
NBD:在接觸了大量的創業者和初創公司后,您認為應當如何判斷一家好的創業公司?
毛大慶:盈利不盈利,我認為并不是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但是,你符不符合趨勢,是不是一個真實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合乎商業邏輯,團隊是否有迭代的能力,這個尤為重要。
NBD:身份轉變之后,對您的生活理念有什么啟發?
毛大慶:其實人生就是一種體驗,你可以做高管,也可以去做創業者;可以天天去住五星級酒店,也可以住快捷酒店;可以坐飛機頭等艙,也可以坐經濟艙,坐火車也行。你可以感受作為一個人,有如此多的豐富的狀態去呈現的時候,你會覺得特別高興。
自己創造的東西,你會覺得特別踏實,這種踏實感是特別讓我欣喜的。如果我的能力只能開一家面條鋪,我就去開,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價值創造。你覺得你站在地上,這件事兒是踏實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