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2 00:59:01
事實上,這部影片在拍攝中就存在這樣一種矛盾:是要拍一部藝術上站得住的好電影,還是好好賺一筆?
張豐(作者為媒體從業人員)
《我不是潘金蓮》是2016年華語電影中最受爭議的一部影片。它曾被稱為今年最受期待的國產影片,上映時因為排片問題,馮小剛和王思聰上演撕逼大戰。市場是無情的,它似乎在支持王思聰:單日票房不斷走低,各大影院的排片率也不斷下降。在11月底,它的排片占比只有10%左右,和當初萬達安排的排片驚人地一致。
《我不是潘金蓮》不是一部賣座的影片,或者說至少在票房上和馮小剛的設想是有很大差距的。事實上,這部影片在拍攝中就存在這樣一種矛盾:是要拍一部藝術上站得住的好電影,還是好好賺一筆?馮小剛多次表示,他在商業片上已經足夠成功了,到了這個歲數,在藝術上有所追求了,但是鏡頭語言還是出賣了他。
劉震云的故事,背景地在河南。劉震云小說中的幽默,是中原話幽默,馮小剛玩兒得轉的,是北京人的幽默。但是最終拍攝時,卻選擇了江西婺源。這讓畫面看上去很美,但卻和這個凄慘的故事格調不搭。不確定婺源作為一個景區,是否有商業上的投入,但是馮小剛選擇婺源,卻暴露了商業目的,他想把美景作為賣點,卻傷害了故事本身的張力以及對幽默的表達。
圓形畫面的使用,馮小剛的解釋也是為了突出美感,靈感是來源于國畫或者《金瓶梅》本身,但是使用圓形畫面所造成的大量遠景效果,弱化了范冰冰的演技,甚至連她的面部特寫都很少。范冰冰的表演已經有很大突破,但最終痛失金馬獎影后,不能不說和這種取景方式有關:沒有面部特寫的表演,怎么能叫表演?
女主角表演的張力不夠,就只能強化故事本身的力量,最初的宣傳,把這部影片形容為艱難過審,甚至檔期也因此一調再調。這讓公眾產生一種期待:這部電影一定是現實主義力作,所展示的苦難或負面將是驚人的。但是,或許正是為了通過審查,讓這部電影的銳度大為降低:即使是縣長和法院院長這樣的基層官員,在電影中也沒犯下什么錯誤,最后觀眾收獲的只是一個有點無理取鬧的李雪蓮。
非常可惜,《我不是潘金蓮》距離真正的好電影只差一步。馮小剛不但想要藝術,也想要票房,但是,即使像馮小剛這樣聰明的導演,也很難兩者兼顧。尤其是考慮到這是一個接近現實的題材,觀眾的期待會更高,也會更挑剔。馮小剛沒有做到像他宣稱的那樣拋掉一切,相反,他心中裝了太多無法實現的野心。
我們不缺無關痛癢的嬉鬧缺的是消痛止癢的良方
電影《潘金蓮》圓形畫幅,以及方圓構圖之間的切換和寓意,引發了觀眾的熱烈討論。
圓形構圖以及低反差的畫面影調,有一種中國古典審美的意趣。它有意拉開了劇情和觀眾的距離,產生了間離的審美效果。這樣處理的高明之處在于,把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困境轉化成文藝作品中戲劇化的情境。觀眾看到李雪蓮屢次命運受挫、陷入窘境、奮力掙扎的過程,會有超脫其外的優越感。但是觀罷回味,方覺自己也可能陷入此種無法擺脫的困境,因而生出感同身受的體驗。當絕大多數創作者都在極力模仿好萊塢和港式喜劇之際,馮小剛選擇向中國傳統敘事和古典審美尋找滋養,這種源自中國古代“中和”之美的敘事智慧,令人稱道。
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馮小剛用鏡頭追隨時代,積極探索現實題材電影表現生活的廣度和深度,為文藝新常態下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提供了有意義的生存樣本,這份努力和勇氣值得褒獎。
喜劇電影和喜劇元素是這幾年國產電影創作的一大亮點和賣點。喜劇電影的票房十分搶眼,包含喜劇元素的影片數量越來越多,一批年輕導演借助中小成本喜劇在影壇嶄露頭角。但是良好的市場表現,卻無法掩蓋一部分國產喜劇片內容和精神的蒼白。源自上世紀90年代的泛喜劇文化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漸成泛濫之勢。縱觀當下的國產喜劇電影創作,數量最多的是小品段子集、愛情喜劇和古裝鬧劇。其現實指涉本就稀薄,更遑論承載藝術作品的文化引領和社會批判功能。
我們這個時代不缺無關痛癢的嬉鬧,缺的是消痛止癢的良方。如果把喜劇比喻成針灸的藝術,《我不是潘金蓮》使人笑過之后,陷入沉思,從而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力量,這正好扎準了現實的穴位,治療了社會肌體的痛癢,起到了安全閥的調節作用,這才是現實主義喜劇創作的更高境界。 據《光明日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