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農業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出爐:鎖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8 09:53:02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到2020年,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要更加健全有效,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繁榮協調,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農村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十三五”期間農業經濟發展的主線。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

《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要更加健全有效,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繁榮協調,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農村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規劃》明確提出,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表現為玉米等農產品庫存積壓和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供給不足并存,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農業生產效益低而不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農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加大。

此前,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曾表示,在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的同時,農業結構性矛盾逐漸顯現,矛盾主要體現在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

對此,《規劃》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鞏固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水利等基礎設施欠賬比較多,導致我國現代農業要想發展,就必須在物質技術裝備、基礎設施、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在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前副組長陳錫文指出,這項改革本質上是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率、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要科技創新,其中不僅要加快科學研究,更要把好的科研成果盡快推到田間地頭,變成現實生產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技術進步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副研究員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發展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農業耕種收的機械化率從現在的63%上升到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6%上升到60%,這說明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技術轉化以及機械的普及還存在較大缺口。” 

在談到農業科技進步時,陳錫文曾以大豆為例來指出我國某些農業技術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他說:“去年全國大豆平均畝產247斤,而全球是大約畝產370斤,如果再不加快科技含量、提高效益,國產大豆很可能會變成‘大熊貓’,沒人愿意種。”

針對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目標,《規劃》提出,要加強農業科技攻關。重點圍繞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進一步分離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職能,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承擔農技推廣項目,集成、熟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引導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解決農業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