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周子勛:中央要牽改革“牛鼻子”給社會資本帶來哪些信心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3 00:16:48

未來中國的改革應該以體現效率的“市場化”和體現公平的“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目標,所有的制度設計、不同層次的改革目標設定、改革措施和手段安排,應該考慮圍繞這兩個目標來進行。

◎周子勛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二十九次會議。會議強調,面對改革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要牽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領域、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哪里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哪個疙瘩最難解,就重點抓哪項改革。

中國經濟短期已經企穩,完成全年目標基本無虞。中國GDP增速已連續3個季度保持在6.7%,進入四季度,10月份官方及財新PMI指數都達到51.2,在臨界點之上明顯回升,制造業出現了回暖的跡象。

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政治形勢,尤其是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企業投資意愿下滑等多種不利因素之下,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取得了一些進展,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以及企業效益加速惡化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就業形勢確保了基本穩定。

經濟穩定大大增強了中央推進結構改革的底氣。實際上,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反復強調不搞“強刺激”,要通過主動的體制機制改革和結構性調整,來擠掉中國經濟存在的泡沫風險,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功能、激發民間活力。

事實上,在經濟“新常態”之下,抓住關鍵改革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當前,國內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依然十分嚴峻。從資產回報率看,很多投資是低效的。最典型的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擴張。如果這個行業仍在吸納大量投資,那無疑是在制造新的結構性問題。

與之相似的還有國企投資問題,由于國企得到資金的成本較低,并且還帶有一定的政府推動,往往造成這樣投得很多,但資產回報率卻在降低。從企業層面看,國內信貸的流向大概有30%左右流到了國有企業。隨著持續多年的信用擴張,國內負債規模已經十分驚人,尤其是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已攀升至比較危險的地步。

財政部數據顯示,8月末,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大致為66%。具體而言,國企資產總額約1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負債總額84.6萬億元,同比增長17.5%。國企負債增速雖然有所下行,這與今年以來國企去產能、去杠桿的進程相一致。但整體來看,未來去產能、僵尸企業出清的工作仍然十分艱巨,已經取得的這點成績還不能算十分牢靠,還存在出現反復的可能。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三季度宏觀報告顯示,由于債務的自動攀升機制,中國總體債務率(總債務/ GDP)預計從2015年的252%上升到261%,上升9個百分點。總體債務快速上升局面改變中國“債務-投資”增長模式的運行機制,使企業有可能陷入“借新還舊”-“借新還息”-“資產負債表惡化”的困境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超九成上市公司依然存在“吃補助”的現象。數據顯示,前三季度A股有2752家上市公司拿到政府補助款,占上市公司的93%;補助總額為714.98億元,較2015年前三季度增加了76.87億元。

如果連已經獲得資本市場融資支持的這部分中國最優質的公司都需要大范圍政府補貼,將越發凸顯出市場機制存在的缺陷和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這不僅有可能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也會進一步加大財政壓力、削弱供給側改革的減稅空間。

受大經濟環境不斷惡化、投資回報率低以及國有企業市場擠出效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內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困境,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低迷,今年前三季度民間投資增速是2.5%,外商投資到位資金同比負增長21%,這反映出了市場對國內經濟的預期并不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當經濟低迷、市場不佳時,可投資領域也在不斷收縮,這種情況下,國企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也顯著增加。過剩資本從股市到樓市、大宗商品四處亂躥,就是不進實體經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央行在8月份以后逐漸開始引導市場資金利率上行,這其實就是因為經濟穩住以后,應該防范房價和物價上行的風險,而央行能做的就是適度提高資金成本,來降低經濟中的投機需求。

客觀來說,要突破經濟困局,確保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大力推動和深化市場化改革,把各項已經出臺的改革措施落實到位,真正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改革目標。

誠然,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發揮的作用還比較有限,資源配置的效率亟須提高。政府有形的手很強,市場無形的手很弱,常常還會回到舊軌道上。因此,應該加力推動國企改革,極大地釋放市場空間,鼓勵民營資本加快發展。

最近,不少經濟學家也紛紛呼吁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改革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日前表示,新常態下增長戰略不是“等”、熬”、“忍”,不是靜待經濟自動向好,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克服當前困難、爭取經濟長期向好的戰略技術安排,包括打好殲滅戰,塑造有效政府,依靠有為干部等。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另一個事關全局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抓緊完成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可以相信,隨著剛剛結束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定調,以及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年經濟政策的脈絡將會愈加清晰。

應對中國經濟中的各種問題時,與貨幣、財政政策相比,更重要也是更根本的,還是要大力推動改革,要從體制上實現突破。只有政府改革制度、保障權力,市場才能對政策前景形成積極而明確的預期,企業家對未來才有信心,社會資本才敢做各種投資。

說白了,改革可以看成政府與市場的一種利益交換。掌握得好,可以雙贏;掌握不好,不論是政府想推動的PPP也好,還是吸引民間資本接盤國企不良資產也好,都很難產生太好的效果。未來中國的改革應該以體現效率的“市場化”和體現公平的“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目標,所有的制度設計、不同層次的改革目標設定、改革措施和手段安排,應該考慮圍繞這兩個目標來進行。

(作者為《中國經濟時報》社評理論部評論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央要牽改革“牛鼻子”給社會資本帶來哪些信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