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2 01:10:38
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曾到訪云南,云南省政府一位領導曾對其表示,希望銀泰加大與云南城投集團在會展、旅游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謝振宇 杜冉樂 龐靜濤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杜冉樂 龐靜濤
10月31日開始停牌的云南城投于11日1日晚間接連發布10余則公告,核心內容是其擬收購銀泰集團的8個項目。對此次收購目的及影響,云南城投(600239,SH)稱,這些項目主要位于成都、杭州、寧波和溫州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符合公司區域戰略定位和主營業務需求,優化了公司項目地域布局。同時,公司依托“銀泰”商業品牌及商業運營團隊,可完善公司商業運營能力。
實際上,云南城投籌劃的此次收購,在公司停牌后市場上就有傳言。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曾多方聯系云南城投和銀泰方面,但都未能獲得正面回應。
一舉買下銀泰八大項目
因謀劃非公開發行而停牌的云南城投,昨晚宣布,將收購包括天津銀潤投資有限公司、蒼南銀泰置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數量各不等的股權。
昨日上午,成都地產業內有傳言稱云南城投擬收購銀泰的相應資產。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云南城投方面,公司證券部盧姓主任稱,其不可能對市場上每一個傳言都進行回應,建議一切以公告為準。
隨后,有熟悉云南城投的人士接受記者訪問,其并未否認公司擬收購銀泰部分項目,只稱由于披露規則影響,不能提前披露相關事宜。
昨晚,云南城投公告,將以不高于云南省國資委備案的評估值作為交易價,與交易對象北京國駿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銀泰、北京銀泰及寧波銀泰母公司)、中國銀泰、北京銀泰、寧波銀泰及寧波金潤協商完成收購。
云南城投已公布的各收購標的價值評估報告,除天津銀潤投資有限公司因長期股權投資企業凈資產減少及奉化銀泰置業有限公司因故造成評估減值外,其余標的增值率從54.35%至267.03%不等。
天津銀潤投資是云南城投此次唯一計劃進行全資收購的對象。作為持有成都銀泰置業、奉化銀泰置業及寧波經濟開發區泰悅置業各51%股權的母公司,云南城投收購天津銀潤投資100%股權后,加上自身購買的上述3公司各19%股權,將共計持有3家公司各70%股權。
通過該收購,云南城投將新增溫州·蒼南銀泰城、杭州·海威銀泰國際、溫州·平陽銀泰城、杭州·臨平理想銀泰城、寧波·奉化銀泰城、成都·銀泰中心&泰悅豪庭、寧波·北侖銀泰城等8個地產開發項目。上項目包括城市綜合體、酒店、辦公樓,公寓和住宅等業態。
銀泰置地開發項目逾四十個
云南城投此次并購,外界事先難獲知更多消息。不過,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曾到訪云南,云南省政府一位領導曾對其表示,希望銀泰加大與云南城投集團在會展、旅游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如今看來,雙方的聯姻或是籌謀已久。
銀泰集團擁有多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和100多家控股或參股公司,地產開發與經營是其主營業務之一,旗下地產業務主要由銀泰置地(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銀泰置業有限公司負責。目前銀泰置地在全國開發項目已達40多個,總開發和運營建筑面積逾1000萬平方米。項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成都等數10個城市。
銀泰官方網站顯示,旗下地產品牌主要包括銀泰中心、銀泰城、銀泰環球城、頂級酒店及公寓四大產品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出售的8個項目中,5個為銀泰城。如杭州,出售的即為杭州海威的銀泰國際和臨平的銀泰城,銀泰在杭州的其它項目并不在出售名單里。
銀泰此番出售背后,究竟是如何考慮的?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致電銀泰置地集團總裁鄭勇強,但對方表示“我正在開會”,然后婉拒了采訪。
銀泰置地成都一位前中層人士則評價,這應該是財務投資。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可能與其盈利不達預期有關,銀泰主要是做商業,而它的地產這塊已不好拿地,當前調控下已遇樓市拐點,趁高點套現后可將資金投入與銀泰商業有關的大消費、互聯網+等領域,進一步強化其核心競爭力。
住宅占云南城投營收比例大
對于收購,云南城投認為,這符合公司區域戰略定位和主營業務需求,優化了公司項目地域布局,實現了公司規模的快速擴張及優質項目儲備。
拓展區域市場或是云南城投的出發點之一。云南城投2016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主營房地產業務的28億元營收中,僅昆明地區就貢獻了19.57億元。
申萬宏源此前發布的研報稱,當前云南城投業務已經拓展至成都、重慶、昆明、西安及北京等西南中心城市和一線城市,基本實現了從“立足昆明、布局云南”到“以云南為中心向西南和全國擴展”的區域發展戰略。
“公司在售房地產項目均位于西部地區。”云南城投2016年半年報中還稱,在下半年,公司將充分利用自身在資源整合及融資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協同控股股東豐富的產業優勢,從區域布局、產業轉型升級、盤活存量資產等方面開展好相關工作。
同時,通過銀泰此次收購合作也將補其商業方面的短板。從其上半年業務結構來看,住宅貢獻了26.58億營收,商業、辦公收入不到1.3億元。
(實習生陳星對本文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