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3 01:52:22
◎周子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10月11日舉行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會議指出,要緊緊圍繞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降低準入門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升居家社區和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繁榮養老市場,提升服務質量,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
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全國老齡辦日前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城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達18.3%,總數約為4063萬人。除了這部分老年人,58.7%的城鄉老人認為住房存在不適老的問題,在農村老人中這一比例高達63.2%。
此前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白皮書》也顯示,至2015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占到總人口的16.1%,空巢獨居的老人則接近1億。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近日表示,中國現在處在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期,預計到“十三五”期末,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54億。而全國老齡辦預計,到2050年左右,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如何養老已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現行的“9073”養老模式已經和社會需求無法匹配,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通過家庭照料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在當前鮮有對家庭養老提供相應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機構養老的缺乏和社區養老配套的不足已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狀態。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養老產業的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將健康中國列入章節,而規模龐大的老齡化社會必將不斷產生養老、醫療等與消費密切相關的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
從最近國家關于養老問題的思路來看,市場服務將是支撐起我國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這無疑為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和舞臺。為了推動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印發通知,決定以公建民營為重點,繼續開展第二批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工作。自2013年12月啟動開展第一批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共有1100多家公辦養老機構實施了公建(辦)民營。
不可否認,老齡化大潮正在襲來,單靠國家和集體建立的養老院模式,已顯得勢單力薄;而養老需求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今后很長時間內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賣方市場。對于各地而言,養老服務是未來城鎮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和系統工程,這不僅僅是要增加相關的硬件建設,更重要的是培育和完善養老服務相關的人才、教育、金融保險等軟環境。而迎接挑戰,做好養老,各地需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的力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各地應該如何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呢?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要推動地方養老產業整合提質。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市場中的養老機構產品并未能真正抓住需求的痛點。無論是公辦養老院還是民辦養老院,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供需錯位的問題。
二要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產業模式。長期以來,投入高、回報期長成為限制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原因。相較于老年公寓,醫療中心的盈利能力能夠更好的縮短機構的投資回報期,因此,將二者有效結合,借醫療收入支撐養老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當前醫養結合的一種重要選擇。根據國家有關規劃,“十三五”時期,民政部將加大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合作,大力提倡醫養融合;繼續提高對老年人補貼政策覆蓋,使老年人有一定經濟能力入住養老機構,以提高養老機構入住率。
三要因地制宜,整合城市閑置資源推動新型養老消費。盤活城市閑置資源,培育和促進新型消費業態的發展,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城市發展。
四要避免城市養老機構布局與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相矛盾。在城市中,城區老齡人口往往比較集中,而專業養老機構受到占地限制,更多位于郊區。由此導致養老需求與養老服務在分布上出現結構性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未來城市養老應增加中小規模、毗鄰社區(或社區內)機構的比重。
作者為《中國經濟時報》社評理論部評論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