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30 02:03:3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萬敏
每經記者 萬敏
9月4日至5日,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中國杭州舉行,杭州峰會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經濟復蘇和增長,始終是G20的主要命題。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去全球化浪潮迭起、成員經濟分化明顯、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的大背景下,占全球總人口65%、GDP總值占全球總值85%的G20成員的經濟前景,也決定著世界經濟的前景。
“創新、開放、發展、綠色”——此次杭州峰會提出的四大關鍵詞緊扣當下世界經濟的癥結,與中國新的發展理念息息相通,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有利于從更廣闊更深的維度來探討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路徑。
在此背景下,作為引領中國西南地區傳統經濟轉型的貴州省,近年來積極實踐“開放、生態、大數據”的發展方向,今年,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生態文明試驗區三大試點相繼落子貴州,與當今世界經濟風云變幻相呼應,為中國新常態經濟模式探路。

全球經濟尋轉機
G20杭州峰會的四個主題詞與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在內涵上息息相通。
“創新增長方式”是此次峰會的重點議題之一,旨在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聯動、包容”則都體現了開放的思想。今年中國首次將綠色金融議題引入G20議程,推動建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以鼓勵各方根據各國國情,深入研究如何通過綠色金融調動更多資源用于綠色投資。
而不論是對全球經濟來說還是對中國自身而言,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都是一切改革和發展的基礎,中國以世界經濟八分之一的體量,為世界經濟作出了30%的貢獻率,起到世界經濟穩壓器的作用,只有中國經濟和社會能夠持續發展,杭州峰會的一系列協議才能展現可操作、能共贏的前景。
中國在峰會上提出,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拓展新邊界;優化國際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
目前來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無論從推動持續創新、增強經濟活力,還是加強世界聯動、實現包容性增長方面,都發揮著日益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增長點。同時,數據的開放將會更有利于實現信息的互通,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經濟損失,促進全球經濟共同繁榮。
2015年,中國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將大數據的應用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升級、促進創業創新的新鮮動力。而早在2013年,貴州開始利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加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筑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對貴州而言,貴州落子了大數據,大數據引導金融發展,大數據建立信用體系,大數據健全和完善金融風控機制,與中國經濟向“創新、綠色”的方向轉型思路不謀而合。

綠色開放創新成新經濟動力
從國際環境看,依托新技術的綠色增長正在成為各國應對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當前,為了擺脫危機的困擾,發達國家正紛紛謀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加速發展新能源與綠色低碳技術等。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大科技投入,以催生具有比較優勢的綠色產業和技術,謀求實現跨越式發展。可以說,不論是經濟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綠色增長都是其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向。
從國內發展看,綠色產業是引導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中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注重經濟綠色增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綠色增長不僅能大大緩解資源能源的壓力、有效改善供給結構,而且能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經濟支撐力量。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前所未有地將“綠色”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一起定位為“發展理念”,貫穿于“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綠色發展有望成為新動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提質升級。
對于貴州來說,發展綠色經濟無疑是最適合的一條道路,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與開放,未來必然需要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引導和支持企業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臺,加大對綠色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的投入,大力推廣“互聯網+”促進綠色消費,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經營綠色產品和服務。而發展互聯網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低,對自然環境友好,低污染低排放,是貴州在經濟轉型發展同時守好生態底線的最優選擇。同時,貴州優越的氣候環境又對互聯網相關產業奠定了更好的基礎,資料顯示,貴州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令數據中心可直接換風降溫。
“十二五”以來,貴州努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道路,搶抓大數據、互聯網+的機遇,引領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生態、開放、創新這新的經濟增長“核心驅動力”率先在貴州開始發力,國家對貴州的先行先試也寄予厚望,《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批復》中要求,“堅持開放引領、創新驅動、生態融合、成果共享”。
貴州財經大學教授、貴州省人民政府咨詢顧問、貴州省“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曉陽在日前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當前,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正在加速整合,大家都想搶占這些鏈條的高端,成為整合的主導者,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貴州可以充分發揮已經在國內外形成的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態等先發優勢,一方面要搶占到貴州產業振興的制高點;另一方面,還要為國內外投資者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發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經濟合作,真正實現與合作對象的互利共贏,為我國建設內陸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創造出具有示范意義的‘貴州模式’。”
“核心驅動力”助力貴州轉型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在消費、儲蓄、投資與貿易等各個領域的失衡問題仍然存在,世界經濟的共享性與包容性仍然有待提高,經濟低迷的主因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一樣在低迷的增速下暗流涌動,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與全球經濟增長已經告別了前一階段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逐步進入到一個新的轉型時期。
在全球經濟格局邁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轉型尤為引人矚目。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制造業曾經創造出“世界工廠”的輝煌,但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與逐步增高的環境與能源壓力下,這種優勢變得越來越微薄。當下,中國正逐步通過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重新推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創新與創業向中國制造重新注入新鮮血液。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被寫入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之中,實際上,早在2013年,貴州就開始利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加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筑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在今年G20峰會召開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貴州省成為第一批試驗區的三省中唯一的西部地區省份。同時,貴州還是繼寧夏之后第二個獲批的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而早在今年上半年,中國首個國家大數據(貴州) 綜合試驗區已經正式揭牌。
“大數據是生態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既能推動經濟發展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發展大數據產業,是貴州守住底線、走出新路、尋找‘藍海’的戰略選擇。”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說。
同時,貴州的省會城市貴陽還是全國首批“移動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服務創新試點城市”之一,貴州有大數據搶先落子的優勢,金融方面又可以先試先行,就有了更多游刃有余的發展空間和范圍,加之得天獨厚的生態文明,貴州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城市特色——大數據、生態優勢和經濟試驗區。
其中,貴州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已經領先全國其他城市,“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大數據信息產業年均增長37.7%,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64%,目前全省大數據電子信息工商注冊企業達到1.7萬家,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園區25個,以大數據引領的貴州電子信息產業2015年增加值同比增長80%以上。目前,貴陽市已經相繼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第一家眾籌金融交易所、第一家大數據金融學院,同時也是移動金融五個試點城市之一,并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貴陽市大數據的應用發展。
互聯網經濟浪潮的興起是貴州發揮后發優勢的重大機遇,目前,由“大數據、生態、開放型經濟”所構成的核心驅動力同時作用,是貴州相較其他地區的重大優勢,也是貴州經濟轉型升級,西部崛起的重要助力。
根據貴州省的規劃,到2020年,貴州大數據產值規模達到2000億元,相關產業產值4500億元。

政府搭臺 企業唱戲
2015年8月份,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以下簡稱《行動綱要》);9月份,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在貴州率先啟動建設。在發展大數據產業的道路上,貴州已經有了多次領先全國的嘗試。
貴州時刻把握著大數據發展的脈搏,以《行動綱要》為統領,圍繞貴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提出了更多具體落地的實際行動,例如率先打造“互聯網金融特區”。作為全國一家獲得“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園區”殊榮的產業園區,互聯網金融特區得到了全國業內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互聯網金融特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塊鏈等互聯網金融底層技術,對包括小貸、擔保在內的金融業態,特別是P2P、眾籌、第三方支付等進行監管,形成了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技術整合為運用,以平臺監管為載體的大數據防范金融風險體系,逐步探索出一個兼顧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的大數據防控金融風險的“貴陽模式”。
對于貴州當地的企業而言,三大試驗區政策帶來了更多機遇,同時也對企業的提高戰略布局水平,打開新的上升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況且,貴州不少企業已經走在了先行先試的前列。
作為推動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為主要職責的國有全資平臺公司,云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的“云上貴州”平臺,是全國首個省級政府和企業數據統籌存儲、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的云服務平臺,云上貴州平臺通過政府數據整合、共享、開放,帶動企業、社會數據集聚及開發應用,為貴州省大數據戰略行動提供全面支撐。
“云上貴州”平臺將成為面向全國的云計算核心基地,先后為貴州省各委辦廳局、各市(州)縣各級政府、企業及創客等提供云計算服務。發揮該平臺的數據聚合共享能力,整合數據資源,構筑大數據創客平臺。充分體現了《行動綱要》中“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理念。
貴州首家上市房企中天城投集團則瞄準了在互聯網浪潮下金融行業的新發展時機,自2015年起,中天城投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出了“并購重組、產融結合、創新發展”的戰略目標,正式確立“大金融和特色精品地產”戰略方向。
截至目前,中天城投集團旗下的貴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持牌類金融業務為重點布局方向,目前已競拍收購海際證券66.67%股權并遷址貴陽,成為貴州第一家本土民營控股證券公司;控股貴州本土私募基金公司友山基金并正在設立貴州第一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險方面,自2015年間接收購中融人壽保險公司20%股權后,又于近日公告擬收購清華控股持有的20%股權并將參與中融人壽增資擴股,同時也參與設立華宇再保險公司和百安財產保險公司;在銀行方面,在2013年先后入股貴州銀行和貴陽銀行后,目前正以第一大股東身份參與設立貴安銀行;另外,也已經設立上海虎鉑基金及母基金。在創新金融方面,中天城投也以投資設立中天城投(貴州)普惠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核心運營平臺,目前已投資范圍包括互聯網金融、P2P、移動金融、權益類金融資產交易、大數據金融等領域。
中天城投集團預期,未來五年,以“持牌類金融業務+普惠金融”為核心的“大金融”板塊業務將成為公司的新戰略核心體系。
通過金融全牌照獲得,形成大金融體系的資本產業化;形成產融結合一體化的產業運營模式;堅持“去庫存、去存量”,傾力推進開放性房地產開發模式“擴增量”,形成產業資本化的服務提供商。這是在中國經濟新形勢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順應全國發展趨勢的戰略選擇。
基于國發[2012]2號文件精神,在貴州省、貴陽市和觀山湖區三級政府的合力推動下,打造了貴州省“引金入黔”戰略的核心工程、省“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貴州金融城,中天城投集團作為具體建設者,整合優勢加速建設,效果已然顯現。當前,在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和建設數據強國的戰略目標指引下,貴州省將大數據作為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戰略引擎,貴州金融城作為貴州大數據戰略實施的切實載體,在發展大數據方面的帶頭示范作用正在逐漸推開。
首次進駐貴州并落戶貴州金融城的華夏銀行貴陽分行行長楊宏表示,“在貴陽市政策的引領下,華夏銀行作為在貴州金融城即將開業的省級分行,在營業大廳的二樓專門建立了大數據金融的營業廳,把華夏銀行當前能夠聚集的智慧網銀、移動銀行、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等服務功能集中在一起,向客戶進行展示。”
目前,華夏銀行貴陽分行的各項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將在今年10月份實現開業運營。楊宏表示,在市、區領導的指導下,華夏銀行有信心把大數據金融的營業廳打造成貴陽大數據優秀的平臺,準備作為大數據金融創新試驗的單位向全系統進行推廣,同時也準備向政府申請掛牌,成為貴陽市大數據金融創新的首批銀行試點單位,讓大家真正感受到大數據金融的力量。“如果銀行能夠帶頭做這個工作,那貴州金融城的運轉就可以預期了。”
在省、市、區三級政府大力助推之下,目前,貴州金融城已有150余家金融、類金融及金融服務性企業簽約入駐,第一波產業要素聚集已完成。隨著建設不斷完善,未來的貴州金融城將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為身處貴州的企業打造24小時全球一體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金融產業升級。貴州金融城將成為貴州金融產業資金、技術、知識、人才聚集度最高,成長性最好的價值區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