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8 01:38:2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彪 實習記者 蔡鼎
◎每經記者 馮彪 實習記者 蔡鼎
在北京時間昨日上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上,就業政策成為第一個議題。
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稱,創造就業崗位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的投資,建立更公平的經濟體系。而特朗普則表示,關鍵是要給企業減稅,避免企業和工作崗位向墨西哥等國家流失。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美國經濟復蘇,并基本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但就業質量不高,新增就業主要分布在服務業,技術進步還未達到帶動就業的水平。因此,就業依然是美國大選首要議題。”
就業政策反映兩黨價值取向
回顧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史,就業問題始終占據重要位置。2012年,兩名候選人奧巴馬和羅姆尼的首場辯論就以如何增加就業開始。奧巴馬提出,增加教育和培訓方面的投資,在美國本土發展新能源,幫助美國本土的小商業和小公司等。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凱利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安德利亞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去年年底美聯儲加息以來,當前美國失業率水平在4.9%左右,表明已經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此次辯論的主持人也提及,美國就業保持了6年的持續上升。不過調查數據顯示,雖然居民收入開始增長,但收入不平等仍然很明顯。
記者注意到,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貧困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3.5%,黑人在其中的比例最高,達到24.1%。
與4年前參加選戰辯論的奧巴馬相似,希拉里增加就業的政策主張沿襲了民主黨一貫的思路。她表示,工作崗位來源于基礎設施建設,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清潔、可再生能源以及小企業,因此要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投入。
另外,希拉里強調經濟應該更公平。她提及,首先需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實現男女同工同酬。“我也愿意看到更多公司分享利益,而不只是由高層經理人員獨享利益。”
與之不同的是,特朗普認為美國就業崗位喪失的原因在于企業向墨西哥等國家的轉移,稱要增加就業機會就必須停止讓企業離開美國。對此,特朗普提出要為企業大規模減稅,企業稅要從35%下降到15%,如此一來,企業才會重新回到美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王孜弘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兩名候選人的就業政策都指向通過投資拉動就業。只不過希拉里側重通過增加稅收推進政府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特朗普側重在為企業減稅,促進企業的投資。”
劉輝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實際上,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就業政策基本反映了民主黨和共和黨一貫的政策傾向——民主黨傾向于政府調控,強調福利國家的重要性;共和黨則傾向于發揮自由市場的作用。”
特朗普反全球化傾向難落實
特朗普關于墨西哥等國家“偷走”美國就業的言論,再次凸顯其反全球化的政策傾向。他舉例說,有一家企業從美國搬遷到墨西哥,就解雇了1400名美國員工。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賈晉京看來,希拉里和特朗普在就業政策上的分歧體現了背后主要支持力量的差異——特朗普有著更濃厚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是房地產行業出身,背后的支持力量也是房地產、制造業等傳統行業;而希拉里背后的支持力量主要是服務業和新興產業。
“美國的服務業和新興產業聚集在東西海岸地區,創造的產值占到80%左右。但是這些行業的就業人口不如傳統行業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則是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的傳統產業選民。因此特朗普一直主張要通過減稅實現讓企業回流美國。”賈晉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針對兩種觀點,劉輝評判認為,希拉里的就業政策更具操作性,特朗普反全球化的主張難以奏效。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全球化趨勢下,美國低端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這使美國本土部分白人藍領階層喪失了就業機會,但產業轉移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的正常現象。”
在劉輝看來,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尋找最優布局,是一種客觀事實,即使特朗普提出給企業減稅,但如果考慮到要素成本和利潤等,企業還是會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最佳區位,像一些制造業企業已經很難重新回流到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首輪辯論后,輿論顯示,希拉里更勝一籌。據最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民調數據顯示,在可能投票的選民中,希拉里以43%的支持率領先特朗普6個百分點。
另外,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凱利商學院金融系教授比利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總統辯論并不會對全球的金融市場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從議題和兩位候選人的辯論內容當中,可以衍生出最終當選者的不確定性。而恰恰是這種不確定性的起伏,會造成全球各大市場產生波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