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7 23:02:11
藍城房產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傅林江認為,做純的房地產開發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為了人的生活去做地產開發后面的服務。而這,也正是藍城進行轉型的原因所在。
每經編輯|隋丕寧
每經記者 隋丕寧
9月27日下午,一場以“風口上的長三角”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海)城市論壇暨2016年長三角城市價值白皮書發布會》在上海舉行。藍城房產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傅林江,做了題為《長三角的小鎮生活》的主題演講。
他認為,做純的房地產開發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為了人的生活去做地產開發后面的服務。而這,也正是藍城進行轉型的原因所在。
而藍城轉型的方向,就是百鎮萬億計劃。宋衛平董事長說,未來20年,在向小城鎮建設過程當中,改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長壽,想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正因如此,藍城的重點轉向小城鎮、養老、都市農莊。
賣的是生活模式
傅林江表示,現有的土地市場快速升溫,土地的占有份額一般向有資金實力、有品牌的企業,做一些集聚。同時,人們在生活追求過程當中,需要傳統的房地產空間,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適合于人居住的和對生活品質有提升的環境和服務的內容。原先造房子,房子賣完,企業這里就結束了。而現在的做法是,房子賣完僅僅是生活服務的開始,現在要做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
傅林江稱,在百鎮萬億計劃這種模式里,我們賣的不是房子,賣的是生活模式。我們由傳統的物業管理向生活綜合服務轉型。現在要重新組建新的服務公司,來滿足我們人們生活的需求,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居家的服務、餐飲業的配送以及資產管理,常規的物業管理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我們智能家具比較多,未來一定是智慧服務系統,我們現在小鎮里面全部用機器人服務和管理。
有理想有情懷
而對小鎮模式的盈利問題,傅林江表示,現在我們做的小鎮,確實是要有理想和情懷的因素。小鎮是非常難做且不一定賺錢事情,為什么要去做?有理想和情懷的人會去做,這種人就是我們。我們一定要在20年當中,做出中國最好的小鎮,改變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
對小鎮的未來,傅林江充滿信心:“我們小鎮每年的終極目標是住在小鎮里面的人員能夠健康幸福快樂和長壽,所以現在一直在服務過程當中如何去分析人的長壽因子。人類的居住和長壽之間的關系,在我們的社區當中能夠實現的。生命無價,如果健康地活上5年,我們愿意用什么價格買,現在無法估量這個價。
我想把我們的社區打造好,最后有更多的業主,更多的家人到我們的社區享受生活,這是一種情懷。業主和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是一個共融的關系,共創的關系,所以我們有自建共建的模式,這是我們做的一些理想的東西。”
但小鎮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傅林江說:“在小鎮的建設過程當中,我們也是逐步想到小鎮應該怎么去做好生活服務的配套問題。現在我們小鎮已經是初具規模,大約有16萬居民,價值也比較高,在社區里面也一直往前行。”
“三五年前,我們的管理團隊在世界上不同小鎮做了研究,主要研究做中國特色的小鎮。我們認為,做小鎮一定要做一個有活力的小鎮。宋衛平是非常理想化的企業家,他就是把我們要做的所有小鎮,建成一個像天堂那樣的美好存在。這就是理念,沒有理念小鎮是做不好的。”
“我們非常重視小鎮的文化建設。如何把小鎮做成一個活的,人在這里面生活心情愉悅。我們的小鎮一個是小鎮的業主公約,必須遵守小鎮內的公約,現在我們在售的幾個盤,你遵守我的公約,你人才能住在我的小鎮來,這個小鎮是一個生命體。”
建設理想小鎮要有五大要素支撐
關于未來,藍城計劃十年內打造100個“宜居、宜養、宜旅”的復合型理想生活小鎮,實現萬億銷售額,重點規劃郊區大盤和新農村改造。
在傅林江看來,藍城理想小鎮的建設理念,不是一般性的開發商就能做的,要做理想小鎮里面有五大要素來支撐。
傅林江說:“第一個要素我認為政府很重要,我們現在就碰到這個問題了,我們的小鎮做好以后,這個小區一萬人是物業管理自己管理還是政府管理?政府要大力支持,這里面有很多政策的問題。”
“第二,小鎮的建設一萬五千畝地,不能說三五年就能做完,如果沒有一種理想,沒有一種精神,怎么去做?”
“第三個就是資金,小鎮開發過程當中需要有大量資金,現在我們自己成立了小鎮開發運營基金,第一期投了100億,這100億投了以后對小鎮開發后續提供了非常好的保證。”
“第四,我們有一個組織保障,和農業配送這一塊一起,沒有一個系統性服務體系的話,這個小鎮運行非常困難。”
“最后就是機制,我們現在是合伙人機制,所有的管理團隊和企業擁抱在一起,公司投60%的股權,把大家捆在一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