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1 21:50:32
每經編輯|周禹彤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蓋高樓”是開發商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降低開發成本并獲取高額利潤的基本手段。在房地產市場火熱的當下,不少大城市已是地王熙攘,北京更是堪稱寸土寸金。
然而,在北京北三環核心地段,卻有兩塊“一馬平川”的農地,種植其上的玉米等作物安靜地生長,與環繞四周的高樓大廈“格格不入”。
![]() |
地是誰的?為什么沒被開發?帶著這些疑問,每經記者決定前去一探究竟。
每經記者實地探訪“最貴”玉米地 視頻時長1分49秒
“世界最貴”,業內估值超百億
事實上,北京北三環皂君廟路旁這片面積約150畝的田地,近日已引起了部分媒體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田地正位于皂君廟路東側,北靠聯想橋,雖然城市交通早高峰已經過去,道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車和行人依然難掩此地的繁榮。與田地一路之隔,中國農業科學院坐落于此,人民大學、北航、中央財大、北師大、北交大均距此地不遠。
記者查閱多家房地產網站后發現,皂君廟周邊地區的房價早已突破6萬元/平。
![]() |
![]() |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估算稱:“如果按地價9萬/平估算,容積率為2,那么150畝地就值180億。
于是,有網友稱其為“世界最貴玉米地”。
從皂君廟路往北,大約500米處,是另一塊面積稍小的農田。周圍高樓林立、道路環繞,讓這兩塊開闊的農田顯得格外醒目。
![]() |
記者看到,兩塊農田均用鐵柵欄圍了起來,部分地塊種植著玉米等農作物,其它地塊目前處于空置狀態。皂君廟路旁的農地上還有4位中年人在干著農活。
來到柵欄入口,記者向兩位看管人員詢問得知,原來兩塊農地均是旁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試驗田,目前一部分用于種玉米,一部分用于種小麥。一位看管人員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這塊地離農科院很近,很早以前就是農科院的試驗田,學院的老師來這里做試驗(雜交等)也很方便。”
![]() |
此外,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這片試驗田其實大有來頭,年歲比新中國的年齡都長!據中國青年網報道:
這些田地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之前,是大鐘寺的廟產。1938年,當時的“中央農事試驗場”收購覺生寺(大鐘寺)土地200多畝辟為試驗農田。1941年,“中央農事試驗場”已經更名為“華北農事試驗場”,再次從大鐘寺的管理者手里收購一部分土地。解放后,這些科學試驗田歸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為農業試驗田。
曾經有一起種子被盜事件引起轟動。有一年,中國高油玉米奠基人、玉米遺傳育種專家宋同明教授試驗田里最有價值的試驗品種不翼而飛,讓宋教授痛心不已。這些種子在常人眼里是幾株玉米穗,但損失無可估量。專家分析,以一個新品種一年推廣1000萬畝為例,一畝地增產30公斤,一年就增產3億公斤,被大面積種植后還會帶來更大增收效益。
有媒體報道稱,這片試驗田最早約有4000畝,但隨著北京城區不斷擴大,農科院的試驗田不斷萎縮,如今僅剩下這150畝。
商業開發?抱歉,想都別想!
今年北京新增供地政策進一步收緊,土地已是寸土寸金,雖然這兩塊田地被冠以“世界最貴”之名,但如果真有人想打三環內唯一的兩塊農地的主意,那可真是“想多了”。
早在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就規定,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所謂基本農田,就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該條例還規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
而且,今年8月4日,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發布《關于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的通知》,要求把全國15.46億畝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實到用途管制分區,落實到圖斑地塊,實現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劃準、管住、建好、守牢永久基本農田。
![]() |
國土部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堅決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
試驗田關乎糧食增收
保護耕地便是保障糧食安全,而試驗田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著名玉米育種專家黃長玲就曾表示,玉米育種的周期在10年左右,這還是在每一步都很順利的情況下。
這就意味著,農作物實驗也需要較長的周期,用作試驗的農田當然也很難短期改變。要實現農產品(000061,股吧)增產增收,保護試驗田也尤為重要。
![]() |
記者還了解到,農科院的這兩塊實驗田就曾經誕生過小麥新品種。有一年麥收前,北京突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過后經歷太陽炙烤,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發現,他用來做試驗的許多麥子都被烤死了。
然而,何中虎卻發現有一行麥子還頑強地活著。“由于這片試驗田面積有限,我就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發現了這個寶貴的材料,真是欣喜若狂,如獲至寶。”何中虎說。
第二年,何中虎將這一材料移至昌平試驗田里繼續種植觀察,還是麥收前又遇到高溫炙烤,其他材料都死了,惟獨它幸存下來,由此,誕生了一個小麥新品種——在生長后期抗高溫性能突出的“中麥629”,最終大面積推廣。
如此看來,這兩塊身處鬧市的農田,其價值可能遠非一般商業價值所能衡量。或者說,科研是無價的。
所以,在北京生活的朋友們,路過此地時,不妨放慢腳步,享受一番難得的“田園風情”。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要提醒大家:
偷偷掰玉米是不對的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