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7 00:19:49
很多年后,杭州人馬云或將會經常想起2016年西子湖畔那個炙熱少雨的9月。
短短72小時,印尼總統,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總理……接踵而至阿里巴巴西溪園區。泰國總理推遲了回國的專機,期待能與他有更充分的溝通。
一個預熱多時的大會在此期間舉行。來自全球的政商顯要在將近兩天的會期里,獲取了一些偉大的共識。
不僅僅有關雙邊多邊的政商問題磋商,更多的話題是關于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正在漸變的規則和價值體系。或者,用更加宏觀的命題來說,這是一個關于世界和新的世界觀的會議,注定創造出關于未來的更多可能。
杭州從不缺少關注,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炙手可熱。北京時間2016年9月6日凌晨,歐盟官網顯示,一個來自杭州的民營企業關于構建eWTP(全球電子商務平臺)的倡議已被寫入了G20杭州峰會公報。6時,新華社通發了公報的中文全文。
于是,關于這個被命名為G20的峰會,馬云,有人說,在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他代表了那些細微但又向上的因素,因而他也成為杭州這快速生長的二十年中經常被提及的本地人之一,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G20會選擇杭州?”
“我的答案是,為什么不能是杭州?”馬云說。
“永不落幕的世博會”
9月3日,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跟其他企業一樣,按照政府的統一安排,這個龐大的園區中絕大多數的員工已經放假。但它卻依然是人頭攢動。
上午,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了。他是這幾天來訪阿里園區的諸多政要之一。
經過簡單的儀式后,他和馬云共同掏出手機掃碼,天貓國際的加拿大國家館從這一刻正式上線——從杭州到世界,鏈接而來的信息交互和商品流通,就此匯入跨境的貿易洪流。
在當天下午開幕的B20峰會開幕式(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中國國家領導人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形容——在杭州點擊鼠標,聯通的是整個世界。
阿里巴巴為此已經準備多年。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這家位于杭州的企業正在成為新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進而充實有關商業的種種可能。
它的發展建立在一個事實之上——商品流通從來就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阿里巴巴或許比其他公司更早地意識到這個邏輯,因而在創業初期,它就定義了自己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外界很容易從阿里巴巴的成長看到這一點。交易額從零到三萬億,阿里巴巴用了13年(從淘寶網創立開始計算),而沃爾瑪則用了將近半個世紀。而將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匯聚到互聯網上并通過這個技術工具實現創業和生活,阿里巴巴也不過用了17年的時間。
如果考慮到它的廣大用戶在此前是毫無互聯網交易基礎的普通人這個因素,阿里巴巴所獲得的成就更是代表了這個世界的某種趨勢——當技術底層和資源底層足以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之后,跨國界的資源分配和商品流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令人唾手可得。
因而,有人更愿意這樣定義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體系——“永不落幕的世博會”。
在這些平臺上,從人到商品最終到信息和數據的流通,已經可以實現跨國界、跨時間長度。而這一切的神奇在于:在這個領域,很多原則和體制的共識,并非通過談判或者強制性規范來實現,而是通過共同的價值體系來維系——即對于公平交易的認可,對于市場規則的尊重,和對于民眾理所應當獲得更好的商業基礎設施進而改變生活這一訴求的逐步滿足。
正是獲益于這些來自市場原則并得到檢驗的基礎元素,“全球買全球賣”已經從構想變成了現實。或許并不那么完善,但毫無疑問的是,匯聚了世界范圍新技術、新商品和新思潮的“世博會”形態正在互聯網上天天發生,永不落幕。
互聯網催生的新命題
在經濟領域,關于中國和世界的互動從來就是一個難以定義的命題。曾有簡單的區分說,廣交會時代、WTO時代和互聯網經濟時代,或許代表了中國和世界的三個關鍵時點。
在幾十年前,廣交會曾經是一個劃時代的窗口,它將逐步開放中的中國通過商品的流通和世界產生互動,每年產生的訂單通過加工貿易的手段幫助中國的商品走向世界。但就其核心本質而言,經濟學界通常愿意將之定義為一個交流對話的空間,而并非一個跨境商業的體系化平臺。
但這已經是一個偉大的開始,它第一次讓很多普通人意識到,中國商品有機會也有可能真正意義地走出國門。
當時的一個小細節現在看來頗有象征意義。阿里巴巴在1999年成立,當它選擇以服務中小企業幫助這些企業獲得更多成功的可能作為其核心使命之后,它最終選擇了廣交會作為其眾多市場化嘗試之一。
當時,這個并不顯眼的公司在廣交會上開始了尋找并說服客戶的第一步。當時的很多人都不會意識到,改變已經發生。
隨即而來的就是WTO時代。有人曾經熱情洋溢地贊美WTO之于中國的宏大意義——龍騰入世,中國的天空從此豁然開朗。
如果說廣交會打開了一個商品流通的窗口的話,毫無疑問,WTO所帶來的是一種基礎規則的導入,對等開放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雙邊和多邊準則,這不是一個經濟命題,而是國家命題。
但15年來,世界貿易因為WTO組織的推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以及無數的年輕人并沒有從全球化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這并不足夠。在過去二十年間,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把世界和每個個體連接了起來,進而連接了商業以及貿易的基礎設施,每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從事貿易——商業正在多元,參與者正在跨國境流動。而WTO的原則雖然催生了為數眾多的跨國公司和跨國貿易,但它并沒有完全覆蓋真正有活力的新生地帶。
這就是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和以其為主導的跨境貿易。
根據埃森哲(Accenture)和阿里巴巴集團合作的《Global Cross Border B2C Electronic Trade Market》報告,全球跨境B2C電子貿易的市場規模將會由2014 年的230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9940億美元,占全球B2C電子貿易市場的29.3%、全球消費品貿易的13.9%。跨境電子貿易在2014年至2020年間的復合增長率預計將為27.3%,是本國電子貿易增長率的2倍,全球消費品貿易增長率的3倍有余。
而這其中的絕大部分貿易形態,都將由中小企業來實現。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創造出符合中小企業發展的新運行體制,從而對WTO規則進行有效地補充,是世界必須面臨的命題。
阿里巴巴也在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今年上半年,馬云已經跑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接觸全球范圍內的政商人士,試圖尋找最大的共識。
“貿易是最好的溝通”
9月6日,在eWTP倡議寫進G20公報不久,WTO總干事阿澤維多即前往阿里巴巴,與eWTP的倡導者馬云就如何推動全球貿易增長進行了交流。可以說,在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緊迫背景下,eWTP通過規則變革引入新生經濟力量的思路,為WTO的升級難題提供了正當其時的解法。
在過去的半年多,對于阿里巴巴和馬云來說,是在提出問題和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度過的。
在多個公開場合,馬云經常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為什么不可以通過10年、20年的努力,讓世界貿易平臺更加沒有障礙?”
某種程度上,這并不是個問題,而是個現實。
如何讓占比80%的中小企業共享發展,被認為是全球能否保持持續增長的一大挑戰。而放置于阿里巴巴這個樣本之上,這個數字則就更加清晰。
馬云援引阿里巴巴平臺的現狀說,“今天杭州的人可以把貨品自由和內蒙古、新疆、拉薩、云南、貴州進行交易。我自己覺得,既然杭州可以跟云南、貴州、拉薩、新疆做生意,為什么中國的年輕人不可以跟肯尼亞做生意,為什么不可以把肯尼亞的商品賣到中國來,為什么不可以跟阿根廷的年輕人通過手機進行交易?”
他給出的方案是要建立一個讓做生意越來越便利的平臺,其宗旨是“開放、透明、公平、便利”。
這就是剛剛被寫入G20公報的eWTP(Electronic WorldTrade Platform)。民間倡議寫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會議的正式公報,足見此次峰會對eWTP的重視。
按照構想,這將是一個私營部門引領、市場驅動、多利益攸關方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機制),主要通過開展公私對話和機制性合作,探討和推廣全球電子貿易的發展趨勢、面臨問題、商業實踐和最佳范例,孵化全球電子貿易的規則和標準,為全球互聯網經濟和電子商務發展創造更加有效、充分和普惠的政策和商業環境。
阿里巴巴作為倡議者和參與者,希望eWTP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下,能夠在后繼發展中更加關注于四個目標:第一,促進普惠貿易發展;第二,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第三,促進消費全球化;第四,促進年輕人發展。
換而言之,這將是一個中小企業和個人貿易者有機會深度參并將可以從中獲益的宏大命題——“我們希望,在未來eWTP不僅是一個開放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還有望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全球的、繁榮的電子貿易生態體系,而全球中小微企業和消費者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從中真正受益,更好地成為全球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他們正在努力推進這個目標。已被G20正式接納的eWTP,正在成為完善和重構全球貿易形態的新思潮之一。
馬云對此非常篤定,“eWTP是一個民間的,企業驅動的平臺,能夠幫助全世界的中小企業,幫助每一個單個的個人參與全球經濟,這是我們想要分享的全球經濟”。
而他切實也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正面支持。
9月2日至6日,整個G20期間,阿里巴巴來訪“客戶”不斷,加拿大總理見證加拿大國家館開館,意大利總理赴約“99天貓全球酒水節”,澳大利亞總理攜一攬子戰略合作而來,天貓俄羅斯國家館也在9月5日啟動。
就在B20大會開幕前一天的下午,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攜夫人造訪阿里巴巴,并邀請馬云成為印尼的經濟顧問,因為印尼人口密集,中小企業眾多,他希望能夠推動印尼中小企業同阿里巴巴平臺結合,幫助印尼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及全球市場。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邀約,而是一個明顯的信號。正如馬云在半年之前所說的那樣,“貿易,是最好的溝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