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6 01:43:1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施娜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施娜 朱丹丹 峰會現場報道
雖然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快8年,但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強勁復蘇的態勢。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5日在G20杭州峰會新聞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關于低增長陷阱,我們的觀點就是必須根據形勢變化采取行動。”
“(我們)采取盡可能相應的措施,包括相應的貨幣政策,如果貨幣政策作用變得越來越小,那么必須要采取其他措施來刺激經濟的增長,現在我們還并不能確定。”她進一步分析指出。
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背景下,國際貿易增速近年也大幅跌落,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并出現了逆全球化趨勢。對此拉加德明確表示,貿易是全球化的一項重要特征,此次G20杭州峰會討論了關于批準一些多層面的多邊協定、貨物貿易的便利化協定、數字經濟等,以更好地促進全球貿易的增長。
拉加德還表示,G20成員很歡迎中國加入特別提款權(SDR),在10月1日正式生效后,人民幣將對國際貨幣體系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產生重要作用,同時也將加速國際金融制度改革。
關于增長同步拓展貨幣和財政政策
拉加德在發布會上表示,“關于應對低增長陷阱,我們的觀點是必須根據形勢變化采取行動。”同時,結構性改革必須要采取創新性的措施,要鼓勵創新。“我們的共識就是,通過一系列措施,必須有更多增長,并且增長必須要更加密集、有更高的水準。”拉加德認為,為了刺激需求,需要進一步拓展貨幣政策,同時也需要采用財政政策。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對于貨幣政策,我們不否認其對于經濟危機的緩解作用,但貨幣寬松只是“鎮痛劑”,而不是“消炎藥”。更麻煩的是,“鎮痛劑”打多了會“上癮”,還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杠桿率上升、貧富分化和“反全球化”等副作用。只有通過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才能實現G20峰會提出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
關于IMF的經濟增長政策,拉加德進一步坦言,關于財政、金融、國際合作,需要將經濟增長的利益擴展到各方面,還需要有更強有力的推動經濟增長的措施,需要使用新技術,尤其是信息產業等創新技術來推動經濟增長。
關于貿易要讓多數人都能享有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面臨全球增長放緩,“逆全球化”趨勢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
對此,拉加德表示,貿易是全球化的一項重要特征。所以關于批準一些多層面的多邊協定、貨物貿易的便利化協定、數字經濟等,能夠更好地通過貿易為更多人帶來利益,而不是設置壁壘來阻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她還以中國為例作了進一步闡述:“中國已經使成千上萬的人通過貿易改變了貧困狀態,這些故事確實使我們能夠理解貿易的有益之處。同時還有一些國家有一種情緒,關于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貿易的利益應該是多數人都能享有,而不是僅僅幾個人享有。”
在鄧海清看來,通過一系列的相關協議重振貿易,有助于解決當前全球合作低迷的問題。要讓貿易保護主義的觀念徹底轉換并非易事,但各國都需要簽署框架式的協議來規范各方行為,減少摩擦。因此,制定推進消除貿易壁壘的框架式協議,是我國作為G20峰會主辦國給出的重要“藥方”。
關于IMF改革繼續支持新興經濟體
去年11月30日,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而有關SDR的討論也在此次G20杭州峰會期間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拉加德說,“就目前我們所知,人民幣確實能夠滿足關于特別提款權兩項標準,所以我們將進一步推進這一項事情。”
事實上,自加入SDR貨幣籃子之后,中國在擴大SDR使用方面已經作了不少努力。比如我國于4月初同時以美元和SDR為報告貨幣發布了外匯儲備數據,又于6月底發布了以美元和SDR作為報告貨幣的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數據等。
鄧海清表示,正是因為SDR貨幣需要主權國家的支持,同時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也需要一個推動的媒介,因此積極推動SDR的擴容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新興市場經濟正在崛起,提升新興經濟體在IMF中的份額也是G20杭州峰會關注的重點之一。日前,G20各方也就完成第15次份額總檢查的合理時間安排及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份額占比的改革方向進行了磋商。
那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如何適應新興市場經濟崛起的新趨勢呢?拉加德表示,“我們將繼續為新興市場經濟和新興經濟體提供支持,為他們提供利益的代表。”
此前發布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公報也曾表示,“期待2017年年會前完成第15次份額總檢查,形成一個新的份額公式。我們重申,份額調整應提高有活力的經濟體的份額占比,以反映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因此可能的結果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占比整體提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