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1 02:14:53
9月4日~5日,第十一次G20峰會將在中國杭州舉辦,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經濟治理首要平臺G20走上舞臺,歷時8年磨礪、成長,G20峰會將在中國開啟新的篇章。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G20(二十國集團)峰會今年首次走進中國,也將就此打上深深的中國烙印。
9月4日~5日,第十一次G20峰會將在中國杭州舉辦,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經濟治理首要平臺G20走上舞臺,歷時8年磨礪、成長,G20峰會將在中國開啟新的篇章。
2016年,G20杭州峰會主題鎖定“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在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出現疲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現實面前,摒棄自保、同舟共濟,成為G20杭州峰會值得期待的亮點之一。
在去年12月1日,中國接任G20主席國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做出鄭重承諾:“在2016年峰會籌辦過程中,中方將同各方一道,發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伙伴精神,集眾智、聚合力,落實安塔利亞峰會及歷屆峰會成果,共同開創國際經濟合作新局面。”
刻上中國烙印、提出中國主張,大量代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受邀參會,給G20杭州峰會注入了更多新興國家元素,連通了西方與非西方、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溝壑,搭建起中外政經合作交流的大舞臺。
峰會緊扣四大議題
2015年11月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辦的第十次G20峰會上,中國已經為接過G20“接力棒”定調。
習近平在會上指出,基于當前形勢和各方期待,中方把2016年峰會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中方將從創新增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4個重點領域進行峰會籌備工作。
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壓力下,G20峰會在此落地,自然會給國際社會更多期待和遐想。
今年5月,在外交部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上,外交部部長王毅介紹,正在同各方一道,力爭打造杭州峰會十大成果。
杭州峰會預期十大成果分別為:制定創新增長藍圖;制定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制定結構性改革優先領域、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制定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制定全球投資政策指導原則;深化國際金融架構改革;創立三位一體的反腐敗合作;發起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合作倡議;制定創業行動計劃;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盡早生效。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二十國集團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牛華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十大成果有些是延續了G20峰會的固有議題,體現傳承,有些是本次會議的新設議題,體現創新。比如制定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表明中國已經從一個被動的減排國家,變成了可持續發展領袖國家。
實際上,隨著G20杭州峰會前期籌備工作的有序推進,成果可能遠超預期。
2016年8月24日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G20杭州峰會有望達成近30項主要成果,將是成果最豐碩的G20峰會之一。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世界經濟室副主任陳建奇認為,目前來看,盡管預期成果極為豐富,但可以判斷總體上不會脫離四大議題版塊。中國方案將重點在“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四大議題上加入中國理念或者中國元素。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李閩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G20杭州峰會籌備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很多成果,大家對這次峰會充滿期待,相信也會給大家一定的驚喜。
世界經濟尋“中國方案”
杭州,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勁的現代活力融為一體,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縮影。
G20杭州峰會正在彰顯著東方魅力,詮釋出中國主張。
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為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速,而推行經濟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速達到6.9%,仍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在今年7月19日,IMF發布了今年第二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全球經濟年內增速預期調低了0.1個百分點,卻唯獨對中國經濟2016年增速預期上調了0.1個百分點。
對此,IMF總裁拉加德給出的解釋是,IMF肯定中國推動改革的決心,中國并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有很強的可持續性。
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一些國家經濟復蘇疲軟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經驗顯得尤為重要。
陳建奇認為,G20杭州峰會是中國首次作為G20輪值主席國,也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嘗試,中國政府將此次峰會視為今年最大的主場外交,世界各國期待中國在G20杭州峰會提出促進全球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中國方案。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杭州峰會將實現G20峰會的3個“首次”:首次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首次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首次倡導中國創新發展理念,形成全球創新發展共識,凝聚全球創新力量,推動世界創新發展。
陳建奇提出,在“創新增長方式”議題上,將重點倡導通過結構性改革提質增效;在“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議題上,將持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改革,重點改革份額計算公式,提升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在“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議題上,將重點倡導各國在WTO等框架下的談判合作,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共同應對產能過剩難題。
中國能否推動G20機制革故鼎新?
◎每經記者 李彪
根據中國外交部8月24日公布的信息,中國邀請了東盟主席國老撾、非盟主席國乍得、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主席國塞內加爾及哈薩克斯坦、埃及兩個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大國以及77國集團主席國泰國一同出席G20杭州峰會。G20杭州峰會將成為二十國集團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的一次。
對此,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二十國集團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牛華勇認為,從全球范圍看,本來也是發展中國家遠多于發達國家,多吸收發展中國家參與,是其中的應有之“義”,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很多發展中國家被剝奪了發聲的權力。從經濟發展角度看,最近幾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普遍乏力,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發展中國家,釋放出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全球的經濟結構在向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騰飛,對于發達國家高企的消費是一個巨大的支撐。這中間其實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關系。此外,也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找到最優的發展路徑,需要國際社會從資金、技術、制度的各個層面予以協助,他們的參與,也會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潛力。”牛華勇說。
實際上,參與G20更為重要的是參與世界經濟治理,凝聚更多的力量讓世界經濟擺脫低迷的困境,除了尋求治理“藥方”外,更為重要的是達成更為廣泛的共識、得到更高效的落實。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世界經濟室副主任陳建奇認為,G20是“沒有牙齒”的機構,相關的政策落實也就缺乏懲罰等約束機制。金融危機以來已經召開了10次峰會,但峰會的相關共識卻難以得到落實和推進。
以貿易保護為例,貿易保護措施居高不下是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G20領導人的歷來承諾,但在現實中,一些主要經濟體的貿易保護措施并未停止。
今年6月,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G20政策定期監測報告顯示,從2015年10月至今年5月的7個月內,G20經濟體出臺了145項保護主義措施,為2009年以來最高。
如何推動G20機制創新以保證應對全球經濟問題的中國方案的落實,成為未來G20杭州峰會能否釋放積極影響的重要因素,陳建奇建議,G20的效率提升有賴于構建一個類似常委會的機制,該常委會成員要涵蓋世界最大的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同時也應適當考慮其他系統重要性經濟體,重大事項先在常委會中討論通過,然后向其他經濟體征求意見或者進行溝通協調,由此將有效解決效率提升并且兼顧代表性的問題。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李閩榕強調,世界經濟要想走出困局,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需要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世界經濟的形勢、政治形勢錯綜復雜,很難通過一次會議一步到位。
2008 中國支持
說起中國對于G20的價值,不得不追溯到2008年。此前,G20只是每年舉行一次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處于邊緣地位,影響力有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為協調全球經濟金融政策,G20開始從一個部長級會議升格為領導人峰會,并逐漸取代G7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首要平臺。而在當時,美國正是首先與中國溝通,在獲得中國對將G20機制升格為領導人峰會的支持后,才有了第一次G20峰會:華盛頓峰會。
2016 中國領導
從此后到2013年,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領航者。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3年的5年間,中國貢獻了全球總GDP 增長量的 37.6%。在2015年12月1日,中國也憑借實力正式接任G20主席國,G20進入“中國時間”,世界也開始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備加期待。
而當前,中國已經逐漸成為G20的核心領導者。2014年G20布里斯班峰會放棄日本,確定由中國主辦2016年G20峰會,便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高度信任的體現。
而在國際金融論壇2015年年會上,陸克文的話,則更是對中國價值最好的詮釋:“希望明年首次由中國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能在中國的帶領下拉回正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