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7 17:00:39
有機構預計,到2025年,VR和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潛力,多位參會的業內人士表示,就VR內容角度看,目前仍缺少一個行業拐點,也可以理解為尚未出現類似《阿凡達》的爆款作品,用以引爆VR設備向消費者端普及。
每經編輯|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8月26日,第六屆成都數字娛樂文化周--創業天府菁蓉創享會暨中國.成都VR行業大會舉行,會議邀請到了硬件、內容方面的從業者以及資本方的專業人士,共同熱議VR與泛娛樂經濟、"VR+"商業創新和相關投資機會等話題。
有機構預計,到2025年,VR和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潛力,多位參會的業內人士表示,就VR內容角度看,目前仍缺少一個行業拐點,也可以理解為尚未出現類似《阿凡達》的爆款作品,用以引爆VR設備向消費者端普及。整體上,不管是硬件普及還是內容變現,大前提都是做好用戶體驗。
從VR元年展望800億美元市場
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幾乎成為了VR在全球范圍內掀起商業化普及浪潮的標志。當前,VR技術成熟度已經達到市場爆發的臨界點,消費級產品逐漸誕生。
根據著名IT咨詢公司Garnt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虛擬現實已經度過了概念炒作的階段,即將迎來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
"面向未來"的VR到底是一門怎樣的生意?高盛在其《VR與AR:解讀下一個通用計算平臺》的報告中預計,到2025年,VR和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并有可能像PC的出現一樣成為游戲規則的顛覆者。
整體上,圍繞VR產業主要包括兩部分:硬件和內容。有分析稱,眼下這波VR浪潮中,中國VR產業的發展勢頭并不弱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UCCVR CEO符國新在會上表示,若對虛擬現實元年做一個回顧,其中一個特征就是中國出現VR投資風潮。同時,之所以會有觀點認為中國會引領全球的VR和AR行業,就是因為國內雖然在底層技術不如硅谷扎根早,但尋找商業模式的速度要快于國外,較明顯的表現便是線下體驗模式的流行,體驗店數量迅速變多。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在其報告中提到,用戶體驗、技術局限、內容和應用的開發以及價格因素,是現下VR和AR設備普及的主要障礙。
"VR發展迅速,我們也在探索的過程中。當然從影視的角度講,舉個例子,缺少一個(類似)《阿凡達》的項目去做VR概念,所以很多人去探索VR的行業方式是在各行業做嘗試。"優酷土豆集團戰略合作高級總監汪濤認為,現在從用戶的接觸和認知等角度看,VR行業缺少一個拐點,至于這個拐點會爆發于游戲、房地產還是其他行業,亦或什么時候會出現,目前都還說不清楚。
喂啊科技CEO陳修超直言,這一行業之所以還沒有迎來真正的爆發,在于此前有幾座大山待翻越。而無論視頻還是游戲,現在市面上的VR內容仍多少會產生眩暈感,"其實現在從技術發展來講的話,剛剛可以達到不眩暈。"
做好用戶體驗是硬件普及和內容變現的前提
眼下,一個明顯趨勢是,VR內容的制作方和產業鏈也在跟著建設起來。比如,視頻網站優酷土豆等發布了自己的VR計劃,希望以平臺身份培育VR內容生態。
"對一個硬件公司來說流量還是很重要的,流量和內容的東西是相輔相成的,同時沒有好的內容也賣不出好的流量。"HYPEREAL公司創始人黃子正表示。而在樂視云媒體技術總監兼VR業務線負責人魏偉看來,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更快,直播這塊有望成為迅速發展的VR細分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大會現場留意到,成都VR行業大會上,多位業內人士亦直言,除了產業仍缺少真正的拐點,用以引爆VR設備向消費者端普及,此外,各領域與VR技術的結合,目前也依然屬于摸索期。
比如,3Glasses CSO黃煒提出,"我們看到VR帶來的積極效應,不論是消費電子業還是市場帶來一些前衛技術,給我們帶來很多眼球(效應),我們也樂于看到它在更多行業里面的推廣和應用。是不是所有行業都能用上VR技術?如果不能的話,現在所有人都來VR行業分一杯羹,會不會有偽需求?"
另一方面,談及未來VR的商業模式,美谷科技首席技術官王巍認為,最后都要通過流量來變現。而平臺、設備、軟件之間,一定需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整合過程,整合完后,最大的變現還是通過平臺實現,同時兼顧軟件。
VRZINC CEO劉云也提到,流量的本質就是用戶,VR本身還是移動互聯網走的路,肯定需要硬件迭代到一定階段,用戶到一定規模以后再談商業模式。
而黃煒也表示,內容變現的時代即將到來,目前要做的是硬件的普及。用戶可以接觸到這樣的硬件設備,帶來一些使用量、硬件裝機量,這樣才會有內容變現和商業模式出現。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做好用戶體驗很重要。因此,對硬件廠商來講,需要通過不斷的產品迭代做出更好的硬件,只有這樣才能讓優秀的內容和優秀的行業應用能夠跑得動,能夠最終讓用戶體驗更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