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6 21:06:30
近來,每每談到樓市、房價,大家最常提起的就是"地王",從地王"頻出"到地王"潮","面粉貴過面包"竟成了件司空見慣的事。今天(26日),廣州、廈門又站了出來。
據我的小伙伴邦地產報道,今天廣州黃埔區長嶺居拍出了27274元/平(樓面價)的高價地,一舉刷新了黃埔地王紀錄。目前,周邊的房價在1.7萬/平左右,"面粉"足足比"面包"貴了1萬+/平!這宗地塊的的溢價率也高達241%。
要知道,這塊地在當地一些人看來,可以說是位于"荒郊"。
而今日的廈門土拍,上午拍出的三塊地中,當地房企禹洲地產一開場就以28億元的總價競得集美灌口地塊,溢價率184 %,折合樓板價32825元/平方米,突破之前島內云頂莊園30940元/平方米的島內地王,成為全廈門新地王。

▲26日上午,廈門拍出的集美J2016P01地塊(成交樓面價32825.32元/平米)、同安T2016P01地塊(成交樓面價30097.3元/平米)和翔安X2016P03地塊(成交樓面價22169.49元/平米)。來源:邦地產
但這一剛剛誕生的紀錄很快在下午的土拍中被輕松打破。在翔安2016XP04地塊競拍中,融僑以總價42.18億元競得該地塊,成交樓面價38345元/平方米,溢價率140%。而周邊的房價在2.8萬-3.1萬元/平方米。
不少長期關注樓市消息的朋友或許都有這樣的感覺:明明房產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了,今年以來也有不少調控政策出臺,為什么開發商們還是那么"瘋",“地王潮”就是停不下來呢?
溢價率超100%的地王達150宗
最近,國內不少城市都迎來了連續高溫天氣,而樓市也呈現出類似的氛圍。
21世紀經濟報道稱,8月單月,全國單宗土地超過10億的地塊合計有45宗,其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地王高達30宗,可以說是史上地王最密集的月份。
據證券日報消息,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2016年年內,全國已經出現單宗土地超過10億的地塊300宗,其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地王達到了150宗。而2015年同期,單宗土地成交金額超過10億的只有150宗,其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只有6宗。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在今天廈門的土拍進行之前,廈門政府在競買資格要求上有明確規定,參加此次土拍的房企最多只能拿一塊地。此外,廈門政府部門在住宅戶型面積、競買資格、土地出讓金及履約保證金支付期限等條件方面也予以限制:
4宗地塊明確要求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戶型應占總住宅面積的70%以上;要求地塊成交5個工作日內即應付清全部土地出讓金和履約保證金;開竣工時間方面,要求交地之日起一年內開工,開工之日起三年內完成項目建設。同時,市規劃、建設、行政執法等部門加強聯動,對房地產項目開發實行全過程嚴格監管。
有觀點認為,此舉意是為了分散房企的拿地熱情,讓更多的開發商能拿到地,而對于一些不差錢的大型房企尤其是國企、央企,你再有錢,也只能拿一塊地。同時,也降低了房企的融資杠桿。
少供地還是多供地?這是個問題
針對"地王"頻出的勢頭,多地政府都已出手控制,而采取的方法不盡相同。
此前一份"地王"報告顯示,從城市所出現的"地王"數量來看,今年前7個月,上海以20個奪魁,其次是杭州,第三是南京,第四是合肥,第五是武漢。
或許你會奇怪,為什么印象中房價最高的北京、深圳沒有入榜呢?其實,這就是第一種控制思路——不供地(或少供地),以減少地王。
21世紀經濟報道稱,北京今年以來已經有5個月無住宅用地出讓,3個月無商辦用地出讓;深圳更是7個月無宅地出讓,5個月無商地出讓。
而上海除了"滬九條"新政出臺后的4月份無一宗地塊出讓外,其余月份均有供地。特別是進入下半年以來,7、8兩個單月上海土地出讓收入均超200億,兩個月賣地收入接近上半年6個月的收入,且110億的全國最貴樓面價地王和88億總價的浦東祝橋地王均誕生在這兩個月。
不過,上海于8月18日、8月22日和8月24日接連中止了四塊宅地出讓。

▲圖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與上述城市的做法恰好相反,近期深圳、蘇州、廈門等地,則罕見地集中推出大規模的土地供應,這一做法甚至可以稱作對地王的“打擊”。
據華爾街見聞梳理,深圳市8月有15宗地上市交易,土地用途以商業和工業為主,出讓土地位于南山和寶安。而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深圳土地招拍掛市場共成交18宗地塊。這意味著,深圳8月的土地供應接近上半年總和。
蘇州則一口氣掛牌出讓27宗土地。蘇州市國土資源局在8月23日的公告中介紹了擬出讓地塊的基本情況,包括姑蘇區6塊、吳中區9塊、相城區5塊、蘇相合作區1塊、高新區6塊。其中有18塊涉及城鎮住宅用地。

▲圖片截自蘇州市國土資源局官網
加上廈門,三個城市的做法也是同一思路:增大供應,避免爭搶,減少地王。
盡管今天廈門土拍又出現了2個地王,但不能說這一思路就沒有效果。戴德梁行廈門公司總經理潘育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無論是土地或是住宅量,廈門都是個供應偏緊的市場。對于廈門開發商來說,他們自身的儲備用地尚不充足。
"無論拿不拿地,房企都會遇到經營的壓力","但是,如果高價拿地是'飲鴆止渴',那么不拿地就是'立即死亡'。'賭一賭'反而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誰才是"地王潮"的幕后推手?
"地王"頻出,往往是在房地產行業處于爆發式的上升期才會出現的現象。但在房產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之時,很難再現過去十多年那種飛速發展的態勢。因而此輪的"地王潮",與過往相比,顯然有著不一樣的成因。
原因之一在于"避險"。中南建設集團董事長陳錦石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會將一些落后地區的項目一次性賣掉,或者用其他方法處理掉,而把城市布局的重點轉向一線和一線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他的觀點或許代表了很多地產企業的共同看法:市場的表現讓開發商們更加集中地涌向一二線城市,僧多粥少之下,土地的價格自然出現飆升。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云昌則表示,房地產具有周期性,這一輪樓市向上房企趕上了,不缺錢,出于戰略要拿地。從區域來看,集中在典型一二線城市投資價值較高,他們往往是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軌道交通也發達,人口流入量大,投資相對安全。
而在避險背后,還有"供求關系"的失衡。很多三四線城市很難再有發展機會,使得大量的企業把戰略布局的重點放在一線城市。但問題是,一線城市正在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這種供求關系失衡的情況下,"地王"頻出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貨幣寬松和房地產市場整體向好的背景下,以合肥、南京、蘇州等城市為代表的地方政府未能及時對土地供應進行調整,也被市場認為是這次"地王潮"的推手之一。
以今年"地王潮"的典型——合肥為例。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合肥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長50.85%、50.01%和-4.34%,然而合肥當期的土地供給在減少,對應的經營性用地出讓面積變化幅度為27.26%、27.48%、-20.81%。
此外,土地融資監管難也是原因之一。21世紀經濟報道認為,一線城市以"不賣地"控制地王的辦法,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治本之策還在于對房企資金來源的監管,而這恰恰是地方政府所鞭長莫及的。
比如土地融資,此前甚至可以做到三七開,即房企只需提供三成的資金,余下七成由拍地后抵押到銀行所得。而如果房企聯合拿地,或拿地后出讓股權,所付出的資金成本甚至更少。
誠然,"地王"頻出的地方,也是資本匯聚之所,正如北京一家地產機構負責人所說,房企拿地本身沒錯,搶地說明一直看好一座城市。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觀察到,這輪地王潮從年初多在上海,迅速擴散至杭州、蘇州、南京,以及廈門等,不久又向緊鄰長三角的中部省會城市如合肥蔓延,最近武漢、鄭州及福州等格外火熱。
但不差錢的房企們任性搶"地王",難免助長非理性,除了快速推高房價,還會帶動城市生活與生產成本上升,并不利于一座城市產業轉型發展。開發商們要想在市場中繼續活下去,甚至活得更滋潤,必須拋棄簡單粗放的開發模式,唯有靠更加精細化的運作,才能走得更遠。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