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專家劉嘉:當年《一步之遙》首映后,全國影院經理連夜撤場次 觀眾體驗是決定性因素,電影還是靠內容說話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6 01:02:47

 每經編輯|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實習記者 白蕓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實習記者 白蕓

今年暑期檔,國產電影票房較去年明顯下滑,類似于去年口碑傳唱的爆款電影也并未出現,暑期檔寒意背后是電影產業的整體“淪陷”。100部電影,105億元票房,四成國產電影遭遇網友用腳投票,豆瓣評分不足5分。這些現象和數據背后,潛藏著什么?中國的電影是否在輝煌多年之后,如流星般短暫燦爛后便沉寂?

本周影視周刊,我們邀請到了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專家、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若是深入電影行業多年的人一定對劉嘉不會陌生,她具有30多年電影發行公司、院線公司等主要業務崗位的工作經驗,研究票房數據十余年,內地最早對外發布的票房數據就是由劉嘉整理統計的。她在電影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獲得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

此次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與劉嘉的專訪中,她提到:“很多人現在愛說大數據,我一點都不迷信大數據。我手上掌握的票房數據可能是比較全的,一直能追溯到1995年。數據后面都是有故事的,但數據本身不能完全代表成功或者失敗。必須要弄明白它后面的一切,才能夠了解產業發展的規律,或者說有什么經驗教訓。我通過研究這些,也慢慢悟出了一些電影的真實狀況。”

超級大片為什么不“大”了

每經影視:不少專家都認為今年暑期檔是比較冷清的,您認為如何?

劉嘉:6月~8月歷來是電影比較旺銷的一個檔期,在海外更是如此,但是中國市場這幾年已經發生了變化,最熱的檔期是12月的賀歲檔,在這個方面,中國人自己是研究不夠的,還有就是國慶檔和春節檔也是比較重要的檔期。

從今年的暑期檔來看,6月份和去年相比還是基本穩住了,但是超級大片不“大”了,最好的例子是《魔獸》,至少20億元體量的影片最后連15億元都沒破,還不如去年《捉妖記》高。今年7月份票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8月份也沒有特別能補充這個缺口的片子出現,所以整體看起來不給力。

每經影視:暑期檔不給力,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劉嘉:很多影片到第三周就基本沒有什么觀眾了。按規律來講,電影第一周的票房是總票房的35%,但現在不是這樣的。比如《盜墓筆記》,第一周就拿了4.8億元,按正常來講總票房就應該是10億元、15億元的水平,但是它就是沒有超過10億元,它的票房第二周還能勉強穩下,但第三周就幾乎沒有了。這就是整個發行同質化所導致的,票房互相分流和抵消了。

每經影視:所以在電影發行上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年暑期檔的慘淡?

劉嘉:今年暑期檔,除開票補和買票房后,我們拿到的數據是絕對真實的,真實數據背后也顯示著我們產業自身的內生力還是不夠的,最大的短板就是發行。中國的電影市場變化如此巨大,但我們的發行公司自身的改革卻不是很大,都是被動跟著在走。

比如,過去是膠片拷貝,還能夠精確知道膠片去了哪里,發行了多少。但現在全部是數字化放映,發行公司就盲目了。不知道影片去了哪些地方,覆蓋了多少,這樣都不能精準投放,因此就導致我們市場同質化更加嚴重。同質化更加嚴重就導致所有產品出現對沖。

比如所有影片都想要每家影院都排,但是影院一周要排七、八部影片是不太可能的,為什么?我國7個廳以下的影院超過50%,而大型八廳以上影院占比僅在20%左右,這么多影片每周都要進來,影院哪兒有這么多廳給它們排呢?所以很多影片就變成炮灰了,并不是說所有炮灰影片質量都不行,有些影片是影院沒有給它機會,這就是發行公司沒有精準定位。

每經影視:并且感覺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影發行走偏了,高額保底發行這種資本運作反而成為了主流。

劉嘉:資本大量涌入,我們發現今年暑期高額保底全部撲街了。為什么一部只能達到4億的票房我們要保底10億呢?這就是泡沫帶來的亂象,很多人以為買票房可以花小錢掙大錢。但是這個做法已經不靈了,電影最后的結果是市場說了算。

電影不好看,再多鮮肉、再多投資,觀眾也不會買賬

每經影視:再大的保底,電影不好看,觀眾也不會買賬。

劉嘉:這是有很多例子的,例如《一步之遙》上映前大家都非常看好,所有影院都給了很高排片。但首映當晚后,全國的影院經理做了一件什么事,就是調場次。第二天要把《一步之遙》很多場次撤下來,因為當晚首映我們發現,觀眾有睡覺的、有提前退場的。電影永遠是這樣的,你之前說得再好都是沒有用的,觀眾的體驗才是決定性的因素,這就必須要靠電影內容說話。

每經影視:今年的類型片也幾乎全軍覆沒了,青春片以前是暑期檔的票房主推手,今年也幾乎都不行。

劉嘉:類型片泛濫是資本趨利的表現,一旦認為某類型電影比較賣座,就特別愿意去跟風投資。《致青春2》我是沒有看的,因為它根本不算續集。這部影片算是擊鼓傳花接得早的,它如果再晚一點放映,連現在這個票房都達不到。當資本瘋狂扎堆一種類型片的結果就是一地雞毛。

每經影視:國產恐怖片也特別差,我們統計的數據來看,國產恐怖片的豆瓣評分幾乎全部在倒數排名。

劉嘉:這跟我們創作理念有關,大家都以為國產恐怖片是小投入大回報,導致每個人都來弄這個,以為這是最簡單的。實際上小投入影片做起來是最不簡單的,現在我們國產的所有恐怖片的片名基本上就集中在詭、鬼、恐怖,就這些,觀眾就很膩味,連名字都很雷同,這說明這些人根本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做電影。

每經影視:是啊,以前大家可能還會去電影院看看,但這樣久了,觀眾們都非常厭惡這些影片了。

劉嘉:這就是中國電影特別不工業化的表現。工業化應該是漸進階段,應該是有人在做現在的產品,有人在研發未來的產品。但我們中國的電影公司,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沒有達到這一境界。美國的大公司是可以說我2017年投什么、2018年、2019年投什么,但是我們呢,我們沒有。

中國電影有了很大的市場體量,但是沒有電影強國工業化的配置,這是當前急需建立的電影工業化體系。不管是電影公司、院線、發行公司,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只要一天沒有建立起我們的電影工業體系,我們電影的票房或者口碑都可能是忽高忽低的,自己電影不強大,徒有這么大的市場體量。

每經影視:今年的暑期檔表現應該是給過熱的資本都潑了一盆冷水。

劉嘉:今年沒有這么高的增長,實際上也不一定是個壞事。今年六月份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論壇標題是“我們追上好萊塢,還有幾件事”。其中李安導演的一番話給大家敲了警鐘,他說我們中國電影太浮躁太喧囂,這不是電影業應該有的,他提出“快速增長和慢速成長”。

中國電影還在成長階段,基礎還不夠堅實。應該放慢速度,檢查一下我們還有哪些做得不好,這其實是為了以后走的更快。資本是逐利的,而電影是一個創意的產業,又要傳承文化,急功近利是做不好的。

過去我國電影產業的增長是靠投資拉動的。投資拉動在于一方面是制片投資很多,每年制作就有600部影片,在全球排在第三;第二個投資就是影院,我們國家影院和銀幕增長非常快,這兩頭增長拉動整個產業的增長,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總是靠投資來拉動也不會長久的,還是要靠電影的自生力。因此,我們現在要補上短板,發行方面要加強,院線等方面也要從自身進行調整,不能過度依賴投資,需要從各方面提高產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