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5 01:29:24
◎蔣光祥
作為之前極少數合法合規,參與門檻又近乎為零的場內杠桿工具之一,分級基金從令人艷羨到最終落得一地雞毛,不過只經歷了一個牛市到股災的轉換。
上周五,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透露,考慮到分級基金產品設計及交易機制較為復雜,普通投資者不易理解,證監會暫停了此類產品注冊工作。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完善分級基金相關監管安排。
雖然監管部門只是在近期才對叫停分級基金產品予以明確表態,但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早就不再有新的分級基金產品獲批,只不過該消息本次被正式確認,還是有些令市場悵然。
回過頭看,分級基金在牛市中眾多投資者熱烈追捧之下形成了非理性繁榮,份額高速增長,成交量不斷放大。與之相似的是,在去年A股大勢掉頭向下之后,這種非理性繁榮反過來又給投資者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真金白銀損失。
這種不成熟不光是因為產品本身具有欠缺,還由于當時市場大環境也不夠完善。尤其對于個體投資者來說,要想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就要掌握全面的基金情況,包括分級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要充分了解分級產品的折算、估值等運作方式也許勉為其難,但在使用杠桿時,應該要具備最起碼的常識,即必須避免在下折前買入該基金而遭遇清算的風險。畢竟帶杠桿的分級基金不同于個股買賣,可以死扛等待解套。尤其當這種清算發生在市場即將出現反轉的時候,資金的大幅縮水和解套機會的缺失,太過殘酷。
除去欺詐發行等特例,這些年已經很少聽到有投資者因為炒股虧了錢而上門去鬧。但分級基金帶來的重大虧損,以及投資者情緒失控與輿論嘩然,毋庸置疑給監管層帶來了一定壓力,由此間接促成了新的分級基金產品停擺。
這種情緒失控的背后,是一種投資者對“投資有風險”的不肯愿賭服輸,恨不得推到重來。但無論從投資價值還是從投資風險的角度考量,特別是那些企圖扳回成本,在深交所不斷發布不定期折算風險警示公告的情況下仍在大舉買入的投資者,均難言理性。尤其是有小部分投資者以炒股博反彈的心態,在分級B的下折日仍然飛蛾撲火般地買入,可以說極為離譜。
資本市場的創新本屬不易,分級基金當初面世,難得叫好又叫座。隨后也出臺了具體的《分級基金產品審核指引》予以規范。現在因部分投資者虧損而直接停擺,難免對規則的權威性有一定傷害,讓今后的產品創新更為不易。有了具體規則,就要去執行,遇分級基金上折喜不自禁,下折就毫不反省地怨天尤人,恐怕也沒有這個道理。一部分投資者只有虧到實實在在的肉痛,才會對風險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防范。
資本市場各個領域的創新各有特點,但總的來看,靠譜的不多,出彩的更少。分級基金的出現,在緩解公募基金市場產品同質化的同時,亦填補了高收益、高風險產品的空缺。作為帶杠桿的低門檻產品,受到普通投資者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分級基金作為曾經的一個亮點,若就此暗淡,也頗為令人遺憾。
股市本身就是一個經營風險的場所,不能承擔產品應有風險的投資者,應該去銀行儲蓄柜臺,而不是來股市。分級基金今日的尷尬境遇,其實更多地凸顯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股災時,分級基金同樣展現了極具殺傷力的兩面性;二是相關投資者教育嚴重滯后、極度缺失。
顯然,只有著力解決以上兩個難題,才是分級基金“脫困”的關鍵。否則即便自此予以禁止,機構、大戶可以通過其他高門檻的方式,仍有博取超額收益和套利的空間,但少數風險偏好激進的普通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
散戶僅存的低門檻、合法合規的場內杠桿需求,如果全部都被壓制,也很可能會跑偏,轉投風險更高的無監管場外平臺。因而,我們希望看到在監管層、基金管理人、投資者的共同努力下,分級基金能夠早日回歸。希望那時基金管理人能獲得更多投資者的尊重,而投資者則是贏要贏得開心,輸也要輸得心服口服。
(作者為公募基金從業人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