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譚浩俊:降成本應著重減輕制度性交易帶來的負擔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5 01:29:24

◎譚浩俊

日前,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對今后一個時期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明確,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

不僅要讓實體經濟企業的綜合成本合理下降,而且要讓企業的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這既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降低企業綜合成本,能夠給企業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對企業來說,所產生的效益,又絕不只是成本所反映的那么簡單。降成本工作一旦做好了,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市場份額就會擴大,盈利能力就能提高,研發實力也會增強,綜合實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還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

眾所周知,自房地產市場放開以來,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撤離實體經濟的矛盾就不斷加劇。除了房地產市場火熱、資本在利益驅動下撤離實體經濟,以及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矛盾、競爭更加激烈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實體經濟的負擔加重、成本上升,導致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下降。

如果實體經濟仍然有足夠的吸引力,投資者仍然能夠在實體經濟領域獲得滿意的回報,絕大多數投資者是不會離開實體經濟領域的,他們會牢牢把握實體經濟的投資機會。所以,如何增強實體經濟的吸引力,讓投資者在這個領域也能賺到錢,也能獲得滿意的回報,就成了能否振興實體經濟的關鍵。

在尚不能有效改變市場供需狀況、以需求改善企業經營條件的情況下,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應當是最主動、最有效、最積極的一種手段。降低成本對實體經濟來說,不只是加減效應,更是乘除效應,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從《方案》的制定來看,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時間是3年左右,項目主要包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措施則涵蓋完善證券交易所市場股權融資功能、規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發展、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方案》還特別提到支持有發展潛力的實體經濟企業之間實行債權轉股權。

應當說,這些項目,都是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影響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將過高的成本降下來,不僅對企業盡快走出困境十分重要,對資本重回實體經濟領域也很關鍵。

影響企業成本的因素很多,要想一下子全面抓出成效,抓出各方滿意的效果來,難度相當大。因此,必須先易后難、先近后遠,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降低企業成本工作抓到實處,讓企業和投資者先看到希望。

首先應當抓容易見效的,讓企業感受到政府的誠意。

就眼前而言,可側重三個方面:一是減稅,重點應當圍繞創業創新進行,特別是創新,應當給予最大力度的稅收支持,鼓勵企業和個人創新,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發明創造,加大研發投入;二是降費,可先從物流成本入手,把過橋過路費的標準降下來,同時進一步取消和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三是大力清理銀行融資收費,取消法定利率之外的所有收費,包括各種咨詢服務費、顧問費以及搭售理財產品、貸款保證金等,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此項工作,應當在一年內就產生明顯效果,讓企業有切身感受。

其次要抓能夠用制度規范的,約束伸向企業的利益“黑手”。

目前,企業的各種成本中,制度性交易成本、借制度收取的費用、利用制度亂設的收費項目依然很多。如何規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制度交易成本而言,最重要、最緊迫的是通過規范交易行為,取消權力尋租。所以,必須對現行的交易制度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清理與規范,對各種交易行為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分析,哪些應當保留、哪些應當取消、哪些應當規范,都需要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畢竟,制度交易成本帶給企業的不只是負擔,還有效率。更多情況下,制度交易對企業運行效率的影響可能比負擔還要嚴重。所以,應當在兩年時間內,在如何規范制度交易行為、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方面有明顯成效。如有可能,在債轉股方面也可以進行一些嘗試。

最后抓需要改革推動的,讓企業成本在競爭中有序下降。

如果說前兩種手段主要是治標的話,最后一種手段則側重于治本。因為就企業成本的構成來看,相當一部分成本是體制造成的。譬如稅費負擔偏重,又如融資成本過高,再如物流與能源成本偏重等。如果不加大改革力度,不從源頭上找問題、找出路,很難把企業成本真正降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全力推動改革,把體制和機制的矛盾解決好,降低企業成本才會步入法制軌道、市場軌道、有序軌道。

當然,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問題,而實體企業的成本高低,不僅關系到企業的運行效率、盈利能力,更關系到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的關注程度。如何把社會資本請回來,主要要看降成本的成效,這項工作做得好,社會資本的回歸就會很快。

(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