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19 01:35:08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記者 張壽林
8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微博@國資小新發布消息稱,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資風投基金)正式成立。基金總規模約2000億元人民幣,主發起人和控股股東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國新)。
全國企業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國資風投基金已于2016年8月8日在前海注冊。中國國新作為主發起人和控股股東,通過今年5月在深圳前海注冊設立的國新(深圳)投資有限公司出資340億元。另外,深圳市屬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深投控)亦有出資160億元。公司法人代表為中國國新董事長劉東生。
有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VC行業主要是靠人的判斷力,中國國新推出這樣一個基金去做VC,挑戰性不小,尤其是人才激勵方面。
首期規模1000億元
中國國新官方發布消息說,該基金由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
對此,有媒體稱,國資風投基金是由建設銀行子公司建信基金參股,而后者為建銀國際的子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到建銀國際內部人士,但對方表示應該是建行作為股東。
中國國新官方表示,國資風投基金首期規模1000億元。中國國新出資340億元,作為主發起人和控股股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分別出資300億元、200億元和160億元。
中國國新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基金立足于運用市場機制推進國家戰略實施,按照市場化、專業化原則運作,在回報良好的前提下,主要投資于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項目。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表示,作為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風險投資基金,以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行業的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為重點,大力開發和投資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項目,充分發揮國家級基金的資本優勢、機制優勢、人才優勢,促進國家戰略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基金要建立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效維護出資人的利益,高度重視風險防控。基金運作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股權投資基金運營發展規律,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提供更好回報。基金的發起人、管理人以及各中央企業,要加強協同,形成合力,實現基金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能否突破激勵機制是關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國新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和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中國國新更類似于多元化的企業集團,經營包括實業。但成立風投,對很多公司持有股份比例不高,投資高度分散化。投資多家企業,可能成功的只有幾家,而且在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退出,實現資本的增值,再去投新的項目。這和國新本身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前者基本上就是一個VC,只不過是用國有資本來做。
劉勝軍進一步分析,VC行業,主要是靠人的判斷力,中國國新推出這樣一個基金去做VC,挑戰性還是很大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否突破激勵機制的問題。比如說,對于高管團隊,若投資的項目很好,能不能給他一個市場化的報酬。很多高管做一個成功的項目就賺了幾千萬,那么國企的體制能否容忍高額薪酬?如果容忍不了,VC行業的一流人才應該不會去的。“本來能在紅杉資本賺一千萬,在這里賺得更少,還為什么要來呢?”所以,人才的激勵機制是對中國國新的最大挑戰和不確定性。
“(成立國資風投基金)出發點是好的,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創新型企業,傳統經濟則受到很多威脅,要保持國有資本的增值,當然就要擁抱新經濟。”劉勝軍說,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通過成立國有VC的形式可以分享民營經濟的成長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