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19 01:34:49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魏瓊
◎每經實習記者 魏瓊
2016年,房地產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的行業趨勢不斷涌現……變化之下的房地產亟需變革,轉型求發展,但是改變什么、如何改變都是擺在眼前的一道道難題。
樓市兩極分化、“地王”頻出、輕重資產之辯、房地產金融化等問題在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成為大家談論焦點。
地產金融化:好資產是關鍵
地產金融化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點,開發商一直在努力,不管是順勢而為還是不得以而為之,這已是大勢所趨。
大量的房企參與到金融化的熱潮當中,做了很多嘗試,但還并未真正形成金融和地產緊密結合的專業平臺。
在國內房地產金融存在兩種情況,像恒大、泰禾這些具備實力的開發商切入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積極擁抱房地產金融,那些不具備實力的開發商則選擇資產證券化的形式去庫存,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稅費較高,資產證券化的成本較高,而商業地產的租金收益水平不足以支撐高額的稅費;同時,好的標的資產不多,加大資產證券化的難度,對資產的運營和管理能力要求較高。
有觀點認為,中國缺乏資產證券化的土壤;也有觀點表示,目前國內的資產證券化進展緩慢,未來能否全國推廣還需時間檢驗。
商業地產:如何盤活庫存
商業地產領域存在著巨大變革機會,一個是收入水平提升帶動的消費升級,第二個是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商業地產存量盤活的巨大需求。
商業地產庫存居高不下,如何盤活商業地產,成為樓市去庫存的重要問題。優質資產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獲得收益,但三四線城市的商業物業遲遲找不到解決辦法,資源被嚴重浪費。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認為,商業地產不用來養老鼠,就用來建設老人院,但這些終歸不是解決辦法。
隨著新的消費需求出現,商業地產輕資產化成為業內轉型的方向。輕重資產到底哪個好,見仁見智,引發的輕重資產之辯勝負難分。
對于輕資產,業內存在三種模式:萬達的輕資產模式,綠城代建模式以及凱德的全產業鏈打通模式,但這些模式適應什么樣的公司,又能給商業地產去庫存帶來怎樣的指導意義,仍需要探索。
商業地產去庫存與資產證券化緊密相連,問題環環相扣,千頭萬緒。要改變商業地產“養老鼠”的局面,還需要政府以及開發商共同努力。
兩極分化:城鎮化何去何從
一線城市以及重點二線城市樓價上漲,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樓市兩極分化愈演愈烈,分類調控勢在必行。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認為,樓市的兩極分化與城鎮化直接相關。大城市控制用地,小城市敞開供地,卻仍然沒有發展、沒有就業、沒有人口。小城鎮不是要做大規模,而是保護生態文化,為人口回流打好基礎。
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距離發展國家還有很大差距,這意味著城鎮化還存在巨大發展空間,但是如何挖掘這一強大的市場潛力?
有開發商開始以小鎮模式切入新型城鎮化,例如綠城小鎮、華僑城的文化旅游小鎮、碧桂園的科技小鎮……均是對城鎮化的探索。依托城市圈,布局城鎮化被認為是未來城鎮化發展的新出路,開發商正在摸索中前進,扮演房地產行業變革的先行者角色,但是未來能否行得通,還需實踐的檢驗,中國樓市的兩極分化能否得到根治,仍待觀察。
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以上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變革與重塑勢在必行。開發商與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必須力求創新,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助力地產變革早日實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