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10 14:27:44
近日,四川省政府出臺《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17年,四川省將壓減粗鋼產能420萬噸,煤炭產能2240萬噸,水泥產能300萬噸。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陳耀霖
鋼鐵行業正處于持續去產能的關鍵時期,重壓之下,四川省的幾大鋼企有了新舉動。
在國家“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中,“去產能”的重點,就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煤炭和鋼鐵。隨著各地陸續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案,四川也明確了煤鋼減產的具體指標。
近日,四川省政府出臺《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17年,四川省將壓減粗鋼產能420萬噸,煤炭產能2240萬噸,水泥產能300萬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近日,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四川省金屬學會邀請攀鋼集團、川威集團、德勝集團、達鋼集團和金廣集團等五大鋼企“一把手”齊聚成都,召開“四川省第二次鋼鐵峰會”,探討化解過剩鋼鐵產能的具體路徑。其中,川威和達鋼分別計劃壓減粗鋼產能120萬、150萬噸/每年。早在2014年就開始去產能、淘汰生產線的攀鋼,也將延續其發展非鋼產業的政策。
作為此次會議的撮合方,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秘書長張邦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幾大鋼企壓減產能之際,還要應對省內小鋼廠違法貼牌生產、外地鋼企傾銷競爭的亂象。面臨這種情況,這次四川大鋼企齊聚一方,探討已久的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大鋼鐵集團,也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艱難去產能遭“貼牌”煩惱
在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低的背景下,全國的鋼鐵企業都面臨著經營困難和產能過剩等多重困境。今年春節前,國務院接連下發兩份文件,提出煤、鋼去產能指標,為行業供給側改革定下基調。近日,四川省政府也公布方案,到2017年,四川省將壓減粗鋼產能420萬噸。
作為四川鋼鐵行業的“四大巨頭”,川威、達鋼等鋼企成為此次壓減產能的排頭兵。而身為央企的攀鋼,其減產指標并不納入此次的420萬噸當中。此前,攀鋼已經在2015年前徹底關停了攀成鋼冶煉區和棒線材生產線以及西昌新鋼業,目前已累計淘汰鋼鐵產能310萬噸。此次峰會上,攀鋼集團表示將繼續其去產能方案,預計在2020年將非鋼收入占比提升到40%以上。
除攀鋼外,記者獲悉,走出債務危機不到1年的川威集團,將拆除成渝釩鈦地區的2座高爐以及1臺80噸煉鋼轉爐,預計在2016年內退出120萬噸產能。達鋼集團也將拆除2座高爐和轉爐,退出140萬噸產能。德鋼集團、盛達高鐵也將分別退出80萬噸產能。
據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統計,目前,四川省鋼材年需求量在4500萬噸左右,鋼鐵總產能在3600萬噸左右,四川省實際上屬于鋼材凈輸入省份。不過在鋼鐵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四川的重點鋼企也不能獨善其身。同時,省內大企業還面臨著外地企業,以及本地小鋼廠的市場沖擊。
“有經營不規范的外地鋼企在四川傾銷,本地小企業也有貼牌、冒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張邦緒向記者介紹到,鋼鐵協會聯合各大企業多次懇請整治市場秩序,相關部門也一直在組織打擊貼牌生產等經營亂象。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在材料中提出,一邊是政府引導鋼鐵企業主動退出產能,一邊卻是不合規的鋼廠肆無忌憚地貼牌生產,加之省外鋼材通過貼牌又大量入川,嚴重影響了政府去產能效果。此前,早已停產的攀成鋼品牌,就還在成都某鋼廠以每月5萬噸的貼牌量流動。
四川鋼企整合有“實質進展”
小鋼企不開發票、現金交易,貼牌生產、偷稅漏稅………面對鋼鐵行業的頑疾,攀鋼、德鋼等大鋼企決定逐漸從競爭走向聯合。此外,在全國鋼鐵企業巨頭合并的大趨勢下,四川鋼企們也早有“抱團取暖”的共識。
事實上,攀鋼集團、川威集團、達鋼集團、德勝集團、金廣集團均為西南地區知名鋼鐵企業,4家大鋼企加上金廣集團,幾乎是四川省鋼鐵行業的支柱,同時也是曾經的直接競爭對手。
行業寒冬下,昔日競爭對手能坐在一起并非易事。有鋼鐵業內人士分析稱,四川的鋼企是內陸鋼廠,原料和運輸成本高,鋼企的情況比沿海地區企業更加嚴峻。在鋼鐵業集中抱團成為主流的趨勢下,形成利益共同體不失為一個有力舉措。
此次會議中,攀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會長張大德參與了大部分商議,同期參會的還包括達鋼集團副董事長江善明,德勝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宋德安,川威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王勁,金廣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陸文等。與會者表示,在四川推進鋼企整合重組,成立鋼鐵集團已成為川鋼轉型升級、脫困發展的必由之路。
“呼吁了近十年的籌備‘四川鋼鐵集團’,現在可以說有了實質性進展。”張邦緒向記者介紹到,這次座談會上, 幾家鋼企高管們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整合重組的步伐,加強和政府部門的溝通,重組事宜也正在密切協商當中。
實際上,目前,在鋼鐵行業全面虧損,國家力推去產能的大背景下, 鋼鐵企業整合已成為一種趨勢。今年6月底,寶鋼、武鋼就已發布公告,表示正在籌劃兩個集團的戰略重組事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