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廣聯達轉型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成效初顯 千億級新藍海蓄勢待發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2 01:35:12

  在去年5月19日的廣聯達投資者大會上,廣聯達正式宣布戰略轉型,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以專業應用為基礎、以大數據為關鍵,逐漸擴大增值服務收入,包括商情、廣告、電子商務、工程征信以及互聯網金融等。

經過一年的轉型及落實,廣聯達也交出了一份階段性答卷:公司2016年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8億元,同比增長20.53%,營業利潤1487萬元,同比增長41.79%;另外,隨著公司新業務、新產品的市場拓展,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8315.76萬~11087.68萬元,同比增長50%~100%。

對于公司取得的業績,廣聯達董事長刁志中將其歸功于公司在產品形態以及商業模式上采取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隨著移動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廣聯達的產品形態在發生重大變化。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采用了新的技術架構,產品形態變成‘云+端’的模式,這就可以在云上形成平臺資產。”刁志中在5月6日舉行的廣聯達投資者大會上做出了這番表述。

刁志中認為,當平臺資產形成后,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大數據服務,這些數據可以為第三方的增值服務提供入口,為金融機構、征信機構提供服務。據了解,廣聯達已經參股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同時,已取得2家小額貸款及1家商業保理的金融資質牌照,建立了專業的金融團隊。

在介紹廣聯達轉型落地情況時,廣聯達總裁賈曉平提供了多項數據給予了支撐。其一,公司BIM業務在2015年中國市場實現了很大進展,MagiCAD在中國區的數據增長約是50%~70%;其二,2015年電商業務簽署的戰略采購協議超過10億元,其中北方區線上交易額達到2億元;其三,大數據應用業務中,材價信息服務平臺注冊用戶同比增長19%,累計達到151萬,指標信息服務平臺注冊用戶同比增長400%,累計達到25萬。

放眼今后一段時期,廣聯達依然面臨不少機遇。一方面,今年5月開始全面推行的“營改增”政策,廣聯達針對“營改增”對建筑行業各環節的影響進行了全面而透徹的分析,推出基于新規的計價、工程信息、項目管理等產品,幫助建筑企業改變項目傳統經營模式,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針對當下前沿的VR技術,廣聯達也在思考如何將建筑工程領域的BIM平臺與VR技術相結合,從而推動新的業務形態產生,進而提升BIM的應用效果。

戰略轉型多點落地平臺型企業輪廓初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除了是廣聯達戰略轉型落地的年份,也是廣聯達第六個“三年規劃”的收官之年,為此,公司制定了走專業化、平臺化、全球化的發展戰略。“專業化、全球化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六三’期間最重要的是實現平臺化。”刁志中在此次投資者大會上表示。

根據既有的戰略定位,廣聯達將通過打造技術支撐平臺、子行業應用平臺、增值服務平臺及伙伴經濟平臺,更好地服務于建筑產業、融入建筑產業,最終成就公司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的戰略轉型。

另外,在刁志中看來,社會的進步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斷匹配與相互適應,生產力發生了變化,生產關系也要發生變化,對于一家轉型期的企業而言,同樣如此。

“廣聯達的生產關系涵蓋企業的業務定位、收入模式、運行模式、管理模式、激勵模式、文化氛圍等多方面,過去的模式下成敗關鍵要素和互聯網服務的成敗關鍵要素不同,為此,企業需要系統性的變革。”刁志中表示,廣聯達將以‘云+端’模式為突破口,進行全面轉型升級。

具體來看,廣聯達以前的產品模式更多是增量客戶的業務形態,現在變成了運營商模式,是存量客戶為主的業務形態;收入模式由過去賣產品License轉為租賃費;運營模式由過去研、營、銷、服的串型方式,轉換成環形&O2O運營模式,與客戶共同研發、互動,這樣將更有針對性、更有時效性。

目前,在平臺化戰略及“云+端”模式定位的牽引下,廣聯達的眾多戰略已經落地,例如,公司的計價產品實現了“云+端”的轉變,已經在全國五到六個地區發布,同時,其在行業縱深領域的增長也非常迅速;大數據技術方面,公司在美國硅谷設立了大數據研究中心,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另外,符合建筑行業特點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已經進入開發狀態。

綜合來看,廣聯達的各類專業業務已經在不同階段支撐著公司“兩圈兩聚一建”(即聚量、聚人、圈地、圈樓、建庫,支撐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發展。

另外,廣聯達在執行戰略時沒有忘記更深入地思考,那就是從傳統的軟件公司升級為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最大的挑戰仍然是管理模式的轉變,這就意味著公司過去所形成的一系列基因、做事風格都要發生根本性變化。為此,廣聯達在組織結構進一步扁平化以及不斷引進互聯網領域優秀人才等方面也做了多項工作。

建筑行業“營改增”落地助力企業提升盈利水平

建筑行業的變化日新月異,作為專門從事建筑行業信息化的廠商,廣聯達也需要隨時迎接挑戰,當然,挑戰背后更多的往往是機遇。最近,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文件明確,自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營改增的推行,對于建筑行業的影響并不小,并且建筑行業對營改增推行的預判原認為不會這么快。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將改變建筑行業的傳統經營模式:此前,很多建筑企業屬于掛靠,真正企業法人管項目的很少,以包代管的情況普遍存在,并且過去的采購流程并不規范,如何讓所有項目真正在上一級公司的可控范圍內,如何規范采購行為,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其次,由于總包、分包之間、供應商之間都需要相互制約,營改增之后各層關系串聯起來,相互促進,將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再次,通過營改增的方式會促進專業化的分工,總包該干什么,專業分包該干什么,包括哪些是生產、哪些是服務,會讓產業發展更加合理,這將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我們在各地做營改增培訓時,客戶千方百計索要一張培訓票。”賈曉平的這一說法,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營改增對建筑行業影響非常大。事實上,營改增在促進行業健康規范發展同時,也對企業提出了高要求,特別是在建筑行業的利潤率只有2%~6%的背景下,如果建筑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不到位,就意味著有可能出現虧損。

事實上,對于這種情況,廣聯達在支持建筑行業及企業發展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短期來講,營改增的實施將從三個方面促進廣聯達的產品更新調整,這些產品的更新將有利于提升建筑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幫助加強內部管理。

具體來看,需要調整的一是計價產品軟件功能做調整,包括計價的方式、稅前稅后、工料機等調整;二是工程信息產品的調整;三是項目管理產品,幫助企業做好相應的資質管理、合同管理、采購管理、分包管理、項目進度管理等。

“另外,從中長期角度來講,我們的目標還是通過專業應用支持建筑產業平臺,最終為用戶提供支撐其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項目精益建造整體解決方案。”賈曉平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回歸到營改增稅制改革對行業的影響,真正支持建筑企業應對變化,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探索BIM技術應用解決工程控制難題

過去的信息化主要反映在二維圖紙上,建筑產品本身并沒有實現數字化,這也造成了建筑領域目前最大的痛點——“所見非所得”與“工程控制難”。不過,近年來興起的BIM技術以項目信息數據作為模型基礎,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得益于這一技術的發展,建筑產品的數字化及精細化成為可能,困擾建筑行業的痛點也有望清除。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8年,廣聯達BIM就正式發布了BIM算量,2009年與斯坦福、馬里蘭大學合作BIM研究,2010年在建廣聯達大廈時就應用了BIM5D產品,2011年發布BIM5D Beta版發布,2012年一項百億元投資的項目總包就是使用的廣聯達BIM+項目管理;另外,廣聯達還在2013年和清華大學成立了清華大學-廣聯達BIM聯合研究中心,2014年收購芬蘭Progman公司,同時,廣聯達還發布了基于BIM的施工項目精細管理工具BIM5D,2015年BIM系列產品全面推廣。

事實上,政府對BIM的發展也很重視,2011年發布了《2011-2015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去年又發布了《關于推進BIM技術在建筑領域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了BIM的目標。截至目前,全國很多省市都發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或者成立了BIM聯盟。

另外,從市場規模角度講,根據機構的預測,2014年全球BIM市場規模26億美元,2022年將增長到115.4億美元。目前北美是最大的BIM市場,而2015年到2022年亞太是最快增長區域,亞太主要的兩個國家就是中國、印度。

雖然BIM技術市場空間廣闊,但是正如廣聯達高級副總裁袁正剛在投資者交流會上所說,BIM技術具有很高的門檻,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是廣聯達在這方面仍具有不少優勢。

袁正剛表示,廣聯達的BIM優勢首先表現在技術上,可以集成多種專業,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圖形技術,實現BIM的實時瀏覽、實時編輯;同時,云計算技術則可以支持實時協作;另外,廣聯達在對客戶業務的理解上及BIM產品方面的優勢使其BIM應用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BIM把建筑行業整個過程虛擬化,這個過程肯定會利用VR/AR,還會用到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所有技術集中起來為建筑行業整體服務。”袁正剛表示,對于廣聯達而言,希望能用科技創新的方式提高建筑行業效率,真正解決建筑行業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