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9 23:52:47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中國大約在2035年左右達到超老齡社會標準。而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前副部長胡曉義表示,期待把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方位研究應對之策。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養老和醫療是最被關注的民生問題。
12月9日,“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主辦。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大約在2035年左右達到超老齡社會標準。
“超老齡社會是全球局勢,已經有14個國家和地區進入了超老齡社會,它的基本特征是8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5%,日本在2016年將達到這個標準。”姚余棟說。
期待:把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前副部長胡曉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期待把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方位研究應對之策。
他說:“我自己關心這五個事,除了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外,還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什么時候能夠真正實現對中國所有適齡群體全面覆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建立;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社會結構在老齡化背景下怎么發展。
中國目前已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截至2014年底,國內60歲以上老人已經達到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421”家庭模式及空巢老人問題凸顯。
“我們不光是未富先老,還有一個‘未城先老’。”姚余棟說,根據研究,2035年超老齡社會來臨的時候,將有一半的超老齡人口未能城鎮化,而是生活在農村。
養老金問題也同樣被急迫擺在臺面,近日公布的《關于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的說明》顯示,2014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支出19797億元,增長18.6%。支出比收入多6.7個百分點。
趨勢:未來養老創新服務將站上“風口”
目前,我國在養老方面的另一個問題便是養老行業需求的強勢增長和供給不足的矛盾。
本月初普華永道發布的全球養老產業趨勢報告《共享與合作:養老產業的個性化體驗》中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養老市場消費將超過10萬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7%。
養老創新也是國務院力挺的方向,11月末國務院連發兩文力挺消費新供給,文件中明確要取消對社會辦醫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養老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推動基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務、緊急救援、臨終關懷等領域養老服務的發展。
《中國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指出,國內,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有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異地養老等養老形式。老年人養老其實不單單意味著生活照料,老年人的身體包括心理健康等都需要予以關注,養老離不開醫療,醫療保健和養老結合是養老的趨勢。
政策鼓勵加資本涌動將養老產業推上風口,上述普華永道報告就表示,中國養老產業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鼓勵及需求拉動下,養老機構的數量及民營資本的介入程度正在增加。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一份報告稱,2015我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6.51,比2014年有所提升,但仍然有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對于退休沒有充分準備。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說,目前居民主要的退休準備方式仍是銀行儲蓄和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兩種,居民退休收入結構的多樣性有待完善,需要兼顧收益和安全性。同時,居民應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養老責任,建立完善綜合的養老準備計劃。
胡曉義也向記者表示,多層次或者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應該怎樣建立需要關注,除了政府要把這個最基本的層面打牢之外,多支柱體系怎么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通俗說就是在什么時間、環境里可以刺激到人們真的愿意去參加企業年金和參加個人儲蓄性的保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