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00:30:39
“這個行業都在轉型,但我不太明白他們轉成什么,我覺得房地產就是輕資產,買地賣出去了就是輕資產,賣不出去就是重資產。這個行業是吸引資金最多的。我們沒法轉。”當整個房地產行業都在宣布轉型時,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卻勇敢地在201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對轉型說“不”。
他不缺乏誘惑。就在他發表這一看法的前后,A股上市企業高新發展在全球股市大跌的背景下連續三天漲停,原因僅是因為后者在24日發布公告,出售旗下的房地產資產。
花樣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潘軍在2015年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抱怨房地產企業被投行視為“制造業”,給出的PE值遠遠低于服務行業。也因此,大批地產上市公司在去年和今年或退出房地產,或跨行業轉型,或計劃分拆旗下的管理服務業務上市,以提高公司的股價和市值。
但對股市比多數人理解得透徹的孫宏斌卻不這樣想,他認為,房地產行業前8位的公司都能達到100億元的盈利,這是很多行業都比不了的,從這一點上房地產能繼續做得下去,把這方面做好就很有機會。
孫宏斌的這番話,讓投資者看到了他和他所領導的融創中國的大智慧。資本市場的投資偏好總是多變的,曾因為某種原因被廣為看好的企業,也有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受到投資者的集體沽售。唯有能夠深入行業,持續為股東創造高額回報的公司,才能成為市場的常青樹和大藍籌。
分拆物業上市很荒唐
也許是受到彩生活上市的刺激,今年各大房企紛紛對外宣布了物業分拆上市的計劃,希望圍繞物業管理公司搭建一個社區O2O的平臺,依靠這一平臺上市融資。
國內多家券商曾在近期發表研究報告認為,房地產銷售后市場的規模高達萬億,物業服務利潤雖然薄,但一旦成為社區O2O的平臺,商業發展的遠景還是不錯的。
但孫宏斌卻說:“物業公司分拆上市,是比較荒唐的事。物業的本質是把服務做好,國內消費水平還是比較低,辦學就不該掙錢,物業也是如此。一旦受到上市盈利壓力影響,服務會越來越差。”
他所說的是物業行業的真實情況。為了上市,很多房企在大量壓縮人工,增加員工的工作量,盡可能地壓縮單位服務成本。但這種壓縮成本的做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后遺癥,服務質量變差僅是其中之一;物業服務行業本身的利潤率就偏低,缺乏服務特色和用戶黏性基礎上的東施效顰,正成為物業管理公司未來上市后被沽空拋售,進而造成投資者重大損失的隱患。
如果無法持續盈利,一旦資本市場的投資偏好發生轉變,僅靠概念提升市值的股票將變得非常危險。
孫宏斌認為,物業的服務很重要,但并不是要超越我們原本的核心業務,融創還是想繼續做好目前的重點。
一個利潤率正在快速反彈的行業
孫宏斌顯然不希望追隨他的投資人冒這樣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他希望給購房者更好的服務體驗,以提升融創在房地產開發領域的競爭力。
相比目前還處于空中樓閣的社區O2O,房地產開發的業務前景不僅更為現實,未來的成長空間也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么悲觀。
經濟學家樊綱認為,經過5年的調整,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基本上已經從底部復蘇,除了那些規劃犯了錯的城市,大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都在復蘇,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成交量已經反彈了。在此之前,任志強更進一步指出,全國房地產市場在5月底開始第一次出現了庫存下降,價格也是在五六月份開始回升。
但房地產行業依然是個10萬億的市場。事實上,從融創自己的案例也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正在走向中興。根據融創中國執行總裁汪孟德的介紹,融創目前在售項目的毛利水平,已經從最低的10%出頭,反彈至20%~30%。
融創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房地產并購和投資控制經驗,也將為融創在整個房地產中興時代,帶來很好的成長機會。
孫宏斌認為,經濟壓力越大,帶來的并購機會反而越多。在房地產并購領域,融創有很大的優勢:一方面經驗豐富,往往被賣家最先找到;另一方面執行力強,往往能在一周內就確定項目是否有投資價值。融創的土地儲備中,已有超過一半是通過并購方式獲得。
這些并購的土地不但位置理想,價格也比在公開市場上競拍的土地便宜。因為在并購方面的優勢,融創得以規避公開市場競拍,追高地價。與此同時,融創對庫存的控制也極為嚴格。下半年,融創更提出了聚焦利潤的戰略。“可能我們比較傳統,但我們還是想追趕前面的排名,因為我們還有空間,把投資做對,就能把業務擴展開來。”孫宏斌說,目前融創的規模還是挺大的,能吸納不同的資金,改善的空間還是有的,轉型上不會考慮。
不考慮轉型的底氣在哪里?在孫宏斌眼里,為股東賺到更多的真金白銀,才是給他們最好的回報。
(文/楊涵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