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0 01:06:1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近年來,打車拼車、眾籌、P2P等成為人們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完成過程更加分散、體驗更加碎片化,人們更加自由支配個人財富和生活,自由職業者和兼職成為新的熱詞,一場因分工衍生共享的新經濟形態——共享經濟撲面而來,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各個行業,一方面從底層經濟關系上瓦解原有的經濟秩序和商業邏輯,直擊傳統企業供與需不對稱等死穴,另一方面,使人們從消費者變成供應者,社會生產關系受到沖擊。同時也應要看到,“共享經濟”的出現是社會“重所有權”向“重使用權”的轉移,這種新的模式接下來要發展、要收獲更多的用戶會遇到哪些大的挑戰?這里不妨來聽聽創業者的感悟。
今年6月底,《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個人房屋短租平臺Airbnb(Air bed and breakfast,譯為氣墊床和早餐)完成了新一輪私募融資,投資金額15億美元,估值達255億美元。與此同時,在國內,Uber發力、滴滴快的阻擊以及一批創業型拼車平臺的出現,無疑令共享經濟在出行領域證明了價值和可行性。在國內房屋短租領域,同樣不乏Airbnb的“學徒”。上線就對準個人房源,寧愿以發展慢換取后期發揮共享經濟優勢的短租平臺,如何“熬”到房源類型多樣、房客從價格敏感到需求敏感?共享經濟在國內又有哪些待疏通的瓶頸?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小豬短租CEO陳馳。
三年前大部分人對房屋共享說NO
NBD:共享經濟隨著Uber和Airbnb等國外互聯網企業的迅速成長被公眾知曉。您怎么理解共享經濟及其理念對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等的改變?
陳馳:一個趨勢是條件和資源在逐漸成熟,讓個人之間的資源共享變得可行。首先,國內物質豐富性變高,尤其是車和房都有過剩資源可以共享,與十幾、二十年前有了很大變化;其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交互可以實現準確豐富的即時匹配。
3年前籌劃做小豬短租時,我們認為國內有了做共享經濟的基礎條件,現在再看會發現供給需求比當初預想更大。原因在于,當共享經濟真正形成規模時會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垂直領域原有的組織架構被跨過,成本變低、效率提高。此外,服務出現多樣性,和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體驗形成強烈反差。會發現用戶不一定喜歡千篇一律的服務,他們更喜歡多樣性服務,甚至喜歡有驚喜的服務。
正是因為共享經濟推動了經濟模型的轉變,Uber近期在法國遭打壓,以往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未引起如此大規模的對抗和沖突。這也驗證了,中心化、規模化、流程化為主的經濟模型,正逐漸變為以個人為主的共享經濟模型,大家開始用自己的閑置資源加上“認知盈余”做事。
NBD:共享經濟模式在國內交通、房屋租賃、物流等領域各有對標案例。眾多行業里,您出于哪些考慮選擇切入房屋租賃?
陳馳:Airbnb興起引發我們思考,短期住所是否能偏離酒店管理集團、經濟型連鎖酒店的運營方式,變為個人經營?服務是否能不再過于標準化和高成本?前面兩問的答案是可以,那么中國市場是否同樣存在利用Airbnb模式,以個人房源提供供給的空間?
3年前,共享經濟在房屋短租市場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盡管邏輯上可行,困難很大。因為那時共享經濟還沒在我國興起,大部分人都說NO,早期組織房東主要靠地推。
收取交易服務費是核心商業模式
NBD:2012年8月上線至今,小豬短租的融資及大致發展情況是怎樣的?平臺運營期間在用戶群體、房源等方面是否有哪些變化?
陳馳:目前小豬短租完成了兩輪共計2300萬美元的融資,始終以發展個人房東為主要任務。早期籌集房東特別難、特別慢,主要是通過幾位創始人和員工募集親朋好友來的,即便基于熟人關系,募集成功率還是很低的。另一部分的早期房東,是國外旅行中使用過Airbnb的用戶。在原始積累期過后,平臺逐漸產生了口碑效應。
相比出行,房屋短租的服務門檻和服務復雜性都更高,要考慮衛生、接待、提供做飯工具等細節,眼下小豬短租線下團隊的職能隨之發生變化,由拓展房源變為多方位幫助房東提升服務。
此外,我們平臺上的供給變了,早期供給以百元上下、北京位置在四五環或更遠的小單間為主,房客主要是學生及剛畢業的年輕人,以旅游和找工作為需求。現在,房客由價格敏感型變為需求敏感型,房客的平均年齡由21歲漲到28歲,房源類型隨之在變,除了單間還包括套間、別墅、四合院等。短租時間也可能是1~2個月,除了旅行和出差需求,還有過渡性住宿,如求醫求學、探親等。整體趨勢是供需都更復雜了。
NBD:如何評價Airbnb的發展速度?就您的觀察,國內眾多對標平臺在“復制”Airbnb模式的基礎上,有無差異化?
陳馳:Airbnb和Uber相比,滲透速度、滲透率都慢很多,原因主要有三個:一,車是高頻使用,口碑傳播快,而短租相對低頻;二,房屋租賃的供給門檻、服務深度更重;三,Uber把補貼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用,以迅速拉高供需,Airbnb并沒有這樣做。
共享經濟的核心價值跟競爭力都基于對個人資源的經營,國內部分Airbnb模式的短租平臺除了個人房源,還集合小型B端酒店式公寓,短期內成長速度快,長遠卻無法發揮共享經濟的競爭優勢。積累個人房源需要長周期,國內環境下并非所有的互聯網企業和投資者都等得起。但只有在早期把共享經濟的特性做出來,它才會產生真正的價值,邏輯就是這樣,沒有A,就沒有B。
NBD:房屋短租共享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對可能造成的損壞賠付等問題,平臺方如何應對?
陳馳:
主要是從交易中收取服務費,目前小豬短租對房東端收10%,房客端免費,相當于把房東端的收入補貼到房客端,Airbnb則是兩端收費。未來平臺可能引入智能鎖解決代為接待的問題,或者可能整合社會化資源引入清潔等增值服務,目的都是讓房東更輕松。比如在北京,一些房東需要跨區去解決接待和衛生問題,共享經濟在成本上的優勢就不在了。但整體上,收取交易服務費是核心的商業模式,也便于平臺保持“輕”模式。
C2C陌生人連接,首先容錯程度相對高,這是人情味住宿的特點。然后我們會收取房客押金,輕度損毀從中收取。在前兩層機制失效的情況下,我們會提供額外的理賠保險,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個賠償機制還沒有啟動過。在大部分情況下,第一層和第二層機制已經奏效了。
信用機制完善后促商業模式成型
NBD:目前,共享經濟在國內普及存在哪些瓶頸?
陳馳:第一是法律“空白”;第二是監管思路要變,此前的監管思路是基于工業化時代的監管,對利用互聯網技術的閉環監管不足;第三是稅收,體系和技術都需要適當調整。Airbnb在美國某些地區已對房主代征稅,而小豬短租現在的大部分房東不交稅,原因是在法律上沒有地位,納稅上其實也存在問題,此外線上服務已經形成閉環,再去線下納稅并不方便;第四是利益問題。未來這些問題都會逐漸浮現。
具體說下利益問題,以美國房屋租賃資源有限為例,如果有更多的房源進入短租市場,意味著長租房源更加短缺,租金隨之上漲,由此可能引起物價上漲甚至影響到就業,美國監管層比較關注這一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房屋短租的興起,現在看利益受損大的并不是酒店,而是一些第三方,這當中就包括若出租房屋噪音大對鄰里的影響。
其實陌生人交易的最大問題就是實名制。怎么讓交易變得可追溯?后面必須有一套基于實名體系的交易方法。現在通過在線交易信息,以及電話號碼、身份證號和銀行卡信息的實名認證,可以依托于現有的公民身份體系實現陌生人之間的閉環交易,安全疑慮在減少。
整體上,國內公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線清晰,隨著第二代身份證系統的普及,基于個人的實名信息,已經開始做很多實名化事情。比如,銀行、電信運營商的開卡更嚴格了,央行已允許多家第三方民營征信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意味著未來基于實名身份,可以把每個人在社會不同場景下的信用記錄,如消費、出行、違章、貸款等匯集起來,這會產生更立體更可用的信用記錄。一旦這些成型,國內的陌生人社會信用機制問題會得到更大程度解決。這點對共享經濟模式來說,來得越早,用戶越認可,使用頻次越高,商業模式的成型會變得更加輕松。
《《《
業內觀點
信用機制尚未完善共享經濟普及需時日
◎每經記者 趙娜
今年以來,Uber這類共享經濟業態在國內的快速擴張,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就目前的關注焦點來看,多集中在這類企業與傳統行業以及監管的矛盾上。那么目前國內外共享經濟發展呈怎樣的動向?未來的發展方向又顯哪些趨勢?
對此,以太資本創始人兼CEO周子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分享經濟的商業邏輯基于對閑散時間、閑置資產的利用產生。作為一種新生產力組織形式,其消費體驗很個性化。僅就國內發展來看,由于尚缺少能快速建立信用機制的基礎條件,普及尚需更多時日,但長遠講具備在多領域應用的潛質。
周子敬進一步表示,目前分享經濟在國內的勢頭不錯,出行領域漸成規模,國內房屋租賃市場也出現了不少類似Airbnb思路的平臺。今后發展的兩大方向:第一類還是車、房等高價值的閑置資源,一旦進行分享,效果會非常明顯,類似的還有工程設備租用;第二類是相對標準化且基于人的服務,比如分享個人的空閑時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匹配簡單的物流眾包。整體上看,分享經濟作為適應組織生產力滿足消費者的新模式,未來在很多領域都有可能被實踐。
此外,從監管層面來看,畢竟分享經濟還是新事物,政府需要時間來思考如何監管。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業還了解到,目前,業內還有觀點指出,雖然共享經濟降低了地域依賴利用時間差結成新的資源分配方式,是對傳統經濟模式的改進與提升,有助于人們開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進入更加多維的社會角色,但這并非將一路凱歌,在擁抱共享經濟并為之歡呼之時仍需重視背后的“黑洞”。
《《《
企業樣本
迅雷推“寬帶共享”聯合小米布局CDN
◎每經記者 張斯
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快速擴張,一些新興產業也開始切入這類新業態,例如,迅雷等推出的家用寬帶資源共享。
據了解,近一年半來,迅雷主要在打磨“水晶計劃”,即迅雷通過向用戶推出一些終端智能產品來收集他們手中的家庭閑置帶寬,結合迅雷的調度技術,將這樣閑置帶寬轉化為高質量的CDN(內容分發網絡)。近期,迅雷還聯合其第一大股東小米發布了CDN品牌“星域”。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發布會現場甚至表示,“星域”讓其等了一年半時間。
迅雷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水晶計劃”就是基于共享經濟,是一個多環節盈利的模式。
據該負責人介紹,所謂多環節盈利就是從家庭用戶閑置帶寬(實現收益)到CDN(資源整合),再到企業互聯網服務(成本減半),最后使用戶體驗實現更優。“我們的團隊一直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就是通過產品創新,以分享經濟的模式把互聯網行業的閑置資源利用起來。”
對于在寬帶領域實踐共享經濟模式的原因,上述迅雷相關負責人表示,“一開始是為了給迅雷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好的下載體驗。而后把目標轉向云計算領域,把分享經濟的概念引入這一領域。”
一位券商分析師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CDN市場作為一個發展20多年的互聯網行業,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亦非常成熟。在國內CDN市場上,最早布局的網宿科技和藍汛通信合計占到80%以上市場份額,政府、金融、汽車等主流市場CDN服務基本被兩家企業拿下。變身移動服務廠商的迅雷,高調殺入競爭激烈的CDN市場,并拿出一份有競爭力的市場價格亦是看中了該市場的潛在發展,但想要實現共享經濟模式還需摸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