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01:25:49
北汽集團正在對新能源業務做全面調整和規劃,這一業務將擴展到北汽集團旗下的多個自主品牌的業務板塊。而為了協調各個板塊的業務發展,該集團已成立新能源汽車管理部。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倍數級增長,正吸引各大汽車集團加速布局這一領域。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北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處獲悉,未來北汽集團新能源業務不再局限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而將拓展到北汽集團旗下幾乎全部的自主品牌。
同時,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汽集團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管理部,從集團高度協調研發、生產等資源。未來北京汽車(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01958,HK)、北京海納川(北京海納川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川),以及昌河汽車、重慶銀翔等自主品牌公司都將布局新能源汽車業務。在這一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未來新能源板塊很可能將獨立上市。”
北汽調整新能源業務
近日,北汽集團內部一位消息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北汽集團正在對新能源業務做全面調整和規劃,這一業務將擴展到北汽集團旗下的多個自主品牌的業務板塊。而為了協調各個板塊的業務發展,該集團已成立新能源汽車管理部。”
對此,北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北汽集團的確成立新能源汽車管理部,主要是為了集中研發、生產等方面的優勢資源支持北汽新能源的發展。”
同時,北汽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汽車管理部不僅要支持北汽新能源的發展,而且還要為北汽集團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制定方向性策略;支持該集團旗下多個業務板塊發展新能源業務,這些業務板塊主要包括北京汽車旗下的自主業務、海納川、北汽集團旗下的整車事業部、昌河等。”
“經過初期的運作和協調,北京汽車旗下的首款自主品牌電動車將很快推向市場。”上述北汽新能源負責人透露,“這款車將和北汽新能源生產的EV200同平臺生產。”
北汽新能源與北京汽車自主板塊同平臺生產電動車僅是過渡時期的產品策略。“目前北汽集團正在通過自主和合資兩種方式研究下一代電動車平臺,該平臺投入使用后,將落戶北汽新能源,而目前生產EV200的車型平臺將完全轉移到北京汽車的自主板塊之下。”北汽新能源負責人表示。
同時,未來在北京汽車與樂視控股已建立戰略合作的基礎上,北京汽車的自主電動車也或將與車聯網技術相嫁接,打造智能電動車產品。根據北汽集團的規劃,未來在收購美國Atieva公司25.02%股份的基礎上而打造的對標特斯拉的高端電動車,或將落戶北汽新能源旗下。
北汽集團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很快,北汽集團將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
醞釀新板塊獨立上市
目前,北汽集團旗下包括北汽福田(600166,SH)、北京汽車兩個上市公司。目前,海納川正在積極籌備上市,未來北汽鵬龍汽車服務貿易股份公司也有望上市。一旦北汽新能源板塊成型,未來將成為國內首個專注于新能源領域的整車類上市公司。
北京汽車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北汽集團的規劃‘十三五’,北汽計劃成為全國銷量最大的新能源車生產企業,產品和技術力爭做到世界一流。”
從目前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存在不小的挑戰。根據北汽集團公布的數據,去年北汽共銷售新能源車5510輛,這一銷量落后于比亞迪和眾泰。去年,比亞迪共銷售新能源車1.84萬輛,是北汽集團的3.35倍;眾泰共銷售新能源車0.97萬輛,是北汽集團的1.76倍。
據記者統計,截至2015年北汽集團在北京、河北、廣州等省市的9個自主生產基地的產能將達230萬輛左右。此前,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就曾表示,截至今年底北汽集團的自主板塊銷量將達50萬輛,這意味著今年底將有180萬輛左右的產能閑置,這成為北汽集團旗下各個自主生產基地拓展新能源業務的產能基礎。
北汽集團動員旗下所有的自主品牌,全員產銷新能源汽車,這不僅對北汽集團趕超競爭對手不無裨益;同時,也關系到北汽集團在資本市場的下一步規劃。
北汽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北汽集團此次梳理和調整新能源業務,是為未來新能源業務上市做準備。”其中,北汽新能源很可能成為未來新能源業務上市的載體。
然而,從目前北汽新能源的業務來看,尚難以在資本市場形成較強的吸引力。
實際上,早在去年初北汽新能源上市的消息就已浮出水面。彼時正值北京汽車上市前夜,北汽集團決定將已劃歸到北京汽車中的新能源業務剝離,就新能源業務成立了北汽新能源。對此曾有媒體報道稱,曾任北汽集團副總工程師的林逸表示,北汽新能源公司規劃在2020年上市。
上述北汽新能源負責人表示,“未來北汽新能源將成為一個集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國內領先新能源汽車公司。研發作為公司的重要業務之一,未來還將承擔為其他新能源業務板塊提供技術支持和車型的重任。”而北汽集團旗下其他自主品牌公司,將承擔起生產和銷售的重任。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認為,“此次北汽集團盤整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兩大板塊,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北汽新能源,應該是為了該公司上市培育優質資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