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5 19:40:43
小微金融正發生的變化,得益于決策層的關注推動,從國務院到央行、銀監會,均對小微金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工作要求。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黃俊玲 萬敏 朱丹丹 發自北京
社科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滿足小微金融需求不僅取決于金融機構
小微金融,這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新話題。說它是老話題,關于小微企業的話題討論已經將近20年。小微金融的討論也已經十多年,所以是一個老話題。說是一個新話題,在我們經濟運行新常態下,發揮小微金融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這么說,中國現在經濟下行壓力非常之大,眼看著2014年就要過去了,我們要步入2015年。在步入2015年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小微金融的作用,支持小微企業在解決就業,創造財富等等方面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小微金融,我覺得正面的話題講的非常多了,我想講幾個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們通常在討論小微企業和小微金融過程中容易忽視的。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是否得到充分的滿足。我們好多人一講起小微金融,似乎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由此為起點開始討論一系列的事情。我覺得這樣一種討論可能與現實不符,剛才講了小微企業的問題和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討論了十幾二十年了,我們銀監會提出了兩個不低于,這樣一些監管要求在銀行等等金融機構的運作過程中不斷地貫徹落實。
最近這五年來在銀行新增貸款方面應該講小微企業所獲得貸款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我們的貸款增長率。我們貸款增長率一般在15%左右,今年略低一點14%,但是小微企業都在20%以上,高的時候超過30%。這一點不是說銀行金融機構沒有做工作,而是做了大量工作,放出的款很多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能說銀行沒有作為。但是這些工作還有進一步往下做的空間,這些進一步往下做的空間也需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什么更加清晰的認識呢?我們已經放出的款在小微企業那一頭,大致可以說質量好的,發展前景好的,風險小的這些小微企業基本上都得到他們該得到的金融支持。但是有相當一批小微企業的情況并不好,他們的風險就很大。再往下,隨著放款往這個方面進入,銀行等機構放下去就出現風險越來越大,不良資產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這個背景下就需要我們各方面給予關注,為什么要強調給予關注呢?因為實際上我們現在從三個角度來講并不給予包容。
第一從我們監管部門來講,仍然強調必須雙降。既要降低不良資產數額,又得降低不良資產率。可是我們整個經濟在下行的過程中,不良資產數額和不良資產率都在增加,在這個背景下銀行還要那些質量不高或者風險更大的小微企業更大力度的支持,非常困難。曾經提出能不能在監管指標各方面提高包容度,但是到現在為止混戰的狀態依然存在。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上升已經連續九個季度,而這九個季度的不良資產上升,到目的為止不良資產率大約在1.1%左右。什么含義呢?很多人講不良資產怎么樣,銀行風險非常大。在美國,銀行不良資產在2%以下,監管部門是不介入的。在英國3%以下是不介入的,由于我們2003年以來,我們不良資產率和資產額在雙降過程中,多年下來形成了一個不好的思維習慣。不良資產越少越好,不良資產率越低越好。另外一頭還要在風險不斷加大的企業給予更多貸款支持,如果是這樣一種監管思路,無非是我們既要讓馬跑的快,馬還不能吃草,這種思路不符合現實。
如果說我們銀行要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那么在監管部門方面就應該監管不良資產方面的指標。第二是我們的輿論,我們銀行方面不良資產和不良資產率有所上升就感到驚恐。輿論方面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指責和擔憂,這種指責和擔憂最為典型的現象在哪里?大家知道中國股市連續兩三年在低位徘徊,銀行股到了破凈的程度,市盈率5倍左右。銀行利潤好,增長不錯,為什么那么低?因為銀行有無數個地雷在那里,不知道什么時候爆炸,因此不愿意投資銀行。哪怕這三個多月,股市有所回升,銀行股在這方面表現的仍然不佳。不是銀行本身的業績不好,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擔憂。
第三個是關于小微在這一方面的情況,我們各地政府更多要求的是銀行給予支持,而忽視了銀行本身在這一塊方面的后顧之憂。我們好多人用了一句老話,叫銀行嫌貧愛富。因此,不愿意給這些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實際上銀行不存在嫌貧愛富的問題。銀行實際上是防范風險,銀行的經營原則是審慎性,只要你有商業價值和需求,我銀行就會給予支持,但是前提是你的風險必須可控。
為什么我們往銀行走呢?原因既有中國整個金融體系是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金融體系,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到現在為止我們地方政府等等仍然把銀行的資金當做國家資金,認為是財政資金。銀行資金實際上是存款人的資金,大家的資金。如果出事了,最后一定出問題的是存款人存在銀行的資金。在這一方面不能認為銀行是嫌貧愛富的道德問題,是一個市場運作過程中的商業問題。
需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是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并不僅僅取決于金融機構。
我們到處能夠聽到資金緊、資金貴,尤其是講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時候。我們曾經跟他們講,這樣一個融資難由三個方面構成:既有融資渠道窄,融資數額少和融資價格高的問題,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當我們講資金緊的時候,實際上并不只有小微企業資金緊,從最近兩年來講,恐怕大部分企業甚至絕大部分企業都認為資金緊。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為什么討論小微企業?實際上當中國經濟最為寬松的時候,人們依然認為資金緊。比如說今天回想起來2007年,當時中國的GDP增長率14.2%,本世紀增長最高的年份,應該講資金寬松。但是那個時候也認為資金緊。在我們調查中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始終說資金緊的原因是和它這個做大做強的夢有關。應該講銀行給他們的資金真的是不夠,為什么呢?今年他想要一百萬你給他,明年他想要五百萬,給他了。后年他就想要兩千萬,因為他想做大做強,如果按照這樣一種做大做強,與每家小微企業都有的做大做強夢相比,我們這些銀行給小微企業的資金不夠。全部信貸都給小微企業依然不夠,跟做大做強的夢相比,那個夢的數額是無窮的,可是我們銀行的資金是有限的。
所以在這樣一個層面來討論我們給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或者信貸不夠,這恐怕不是一個正常的路數。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討論的不是資金多少,而是你可承受的資金多少。也就是你有什么能力來保證這些資金,到時候償還本息。按這個討論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很多小微企業在這一方面是嚴重不足的,因此小微企業自己得努力。比如說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小微企業連財務賬都是一片混亂,這種混亂是有些小微企業到現在為止只有流水賬。有的企業雖然有,但是一調查下來有好幾本,哪本是真的他都說不清楚,你說這叫誰信?怎么給你貸?更不用說跑路等現象了。
在這里得注意,小微企業的需求是應該得到滿足,但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該得到滿足。更不用說我們大家都在講小微企業的時候頭腦中有一個概念化的說法,這些小微企業都是合法的。但是實際上在我們實踐過程中有一些小微企業不合法;有的人都認為小微企業的存在有利于經濟社會,但是有一批小微企業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比如說在我們調查中發現有一些小煉油廠怎么給他支持呢?油怎么來的?從油田偷的,支持嗎?有一些小造紙廠,工商注冊是合法的,但是另一方面造成了嚴重污染,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布局和節能減排的政策相矛盾,你覺得該支持嗎?此類事情很多,因此在講這些事情的時候,不能否認,應該對小微企業本身給予關注,究竟它的狀態是什么?該支持的支持,不該支持的不能支持。否則的話,我們將給經濟社會帶來負面的作用。
第三個需要注意的,我們講的是小微金融。而我們現在很多人一講小微金融就要去找銀行,有相當多的小微企業,當它處于創業期的時候,它的資金支持不是來自于銀行,而中國在這一方面應該說放下的款不少了。這是因為中國可以找政府和監管部門,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你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這樣一些創業期的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股權投資,不管是天使基金還是政府支持,它不可能獲得貸款,風險太大,不確定性太大。中國在這一個方面做得很不夠,如果我們不加區分的把這些事都往銀行那頭推,我們會給金融帶來更大問題。我們討論起資金就找銀行,銀行是可以提供資金,但是實際上也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不屬于金融性資金,屬于財政性資金。這些財政性資金在運行過程中為了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是由政府各部門運作的,其中既有科技部、工信部、農業部,也有環保部的等等。所以說果真是解決資金問題,不僅要看金融,還得看非金融的資金,大家要一起形成合力。
既然講到金融就要講各個方面的運作,不僅僅是銀行。我們曾經在浙江的幾個縣調研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浙江各個縣鄉有一個特點,可能有幾百家生產同一產品的企業,每家企業的規模都不大。這樣的結果是不能形成一個規模,從金融角度來講不能形成有規模的金融支持。像這種情況我們認為它主要的事情是什么呢?能夠通過證券公司、投行或者財務顧問等等的工作,讓這樣一些相當于小企業逐漸的重整合并。能變成什么?全投資的,能夠打仗的規模化企業。這也是他們做大的一個重要的路徑,但是每家都想當雞頭,誰也不想當牛尾。沒有人做這樣的工作,銀行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這個講的什么意思呢?既然要做小微金融,就應該發揮金融的多方面的功能。
還有一些是剛才許行長講的,通過信托、擔保、保險等等的路徑使得金融是一個多元的機制,通過多元的渠道同時服務于小微企業。因此,不要把小微金融簡單的理解為銀行金融。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正在發展過程中,金融正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希望在中國金融改革的過程中能弱化銀行信用為主體的這樣一個金融體系,發揮各種金融機制的作用。通過各種金融機制作用來調整中國金融體系的功能,發揮它在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更有效的作用。有一個重要的切入口就是先從小微金融的多元化,全方位金融服務著手,打造中國金融多元體系,真正的來討論小微金融,而不是討論小微信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