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3 00:44:43
每經編輯|楊可瞻孫宇婷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孫宇婷
華爾街已經開始廣泛調用全球衛星、熱成像等設備來輔助投資調研,從而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那么中國商品投資圈的調研方式又是怎樣的?未來類似衛星等高科技調研手段在中國是否有發展前途?
國內仍靠實地調研/
針對國內做大宗商品投資的具體調研方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
付鵬表示,華爾街的這種高科技調研方式非常靠譜,而且早在幾年前就有了,利用的正是信息不對稱,對于那些對沖基金公司來說,盡管收費昂貴,但利潤卻很高。
不過這種方式目前在國內大宗商品行業還沒有出現,一方面是價格太高,多數人接受不了;另一方面,目前國內調研主要靠的是氣象衛星的公開信息,而像美國那樣的高清衛星可能涉及一些法律問題,未來采用的可能性也不大。
談及國內與海外投資調研方式上的差異,付鵬認為,國內做大宗商品投資的主要還是去實地看,但由于信息不對稱,調研效果其實并不明顯。實際上,海外的大部分商品投資者仍以實地調研為主,和國內差別不大,但由于他們的數據來源更廣泛,有更多的專業咨詢機構介入,所以透明度要高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國內的商品投資者已經形成了一種聯盟,聯合購買海外的商品研究信息,比如每家機構出幾百萬元人民幣,合計上千萬元,這種研究信息的深度很好,對業績幫助比較大。
付鵬進一步解釋稱,目前國內投資商品主要還是看CFTC(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等發布的定期數據,即便主要做的是國內商品,看國內數據的意義也不大,因為定價權在海外,供應鏈也不在國內,所以國內價格往往會跟著外盤走。如果你做的是統計套利,看國內基本面的價值也不大,因為這種套利方式主要是基于統計尋找機會,所以從這點來看,通過衛星監控國內商品的意義不大。
公開資料顯示,CFTC每周發布的持倉報告對商品交易有著重大影響,比如總持倉數據揭示的是投資者信心,非商業性凈持倉量可以判斷近期期貨價格可能的變動方向和風險。
南華期貨宏觀總監張一偉告訴記者,沒有聽說過國內有類似的衛星調研商,一般情況下國內的純商品投資公司做調研,主要是靠實地調研企業或者直接去農田等商品現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新湖期貨6月10日發布的一篇報告,通過座談和實地考察方式調研了南潯主要膠合板生產企業和木地板企業,最后總結出近月倉單開始逐步注銷,建議投資者空單擇機離場。
張一偉表示,國內商品私募最近整體做得不錯,策略偏靈活,大部分收益率高的還是靠主觀策略,而不一定是量化投資策略。
據好買基金網披露,截至6月14日,108只管理期貨的私募基金有52只在最近一年實現正收益(截至各自凈值日期),其中表現最好的是鋮功程序化基金,其最近一年的絕對回報率高達681%。
價格和政策將成引入阻力/
那么,國內商品投資者未來能否引入類似華爾街的高科技調研方式?引入的阻力有哪些?
付鵬認為,不排除未來國內投資者形成聯盟去聯合購買美國衛星信息,從而監控海外商品信息。
不過要做到這點有兩大阻力:一是高昂的價格;二是政策因素,因為你不能證明通過衛星監控的只是商品信息。
廣發期貨國際部總經理助理馮亮指出,考慮到國內目前并沒有像嘉能可那樣打通商品上下游的巨頭,加上期貨資管一對多模式還未真正放開,預計中國在未來10年都很難形成像華爾街那樣的規模化高科技調研模式。
另外,調研報告的公信力也是一個問題,國內企業即便有條件涉足這一領域,對于投資機構等終端使用者來說,也需要一個檢驗過程。
四維世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繼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做期貨的基本還是看美國發布的信息,USDA(美國農業部)、倫交所、紐交所都有比較權威的定期信息發布,在業界也有一定的口碑。比如,USDA每周都要發布全球經濟作物的產量和預測,中國的很多用戶都是看它的信息。
“我們去年了解了一下,國外在衛星情報方面的應用更直接,主要是因為投資機構一般都控股一些遙感類公司。比如倫交所、紐交所,它們下面都有遙感分析公司,交易所會讓這些公司去做定期分析。”朱繼東透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