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02:06:2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亞里士多德一語,可以道出中國目前超2億農民工的心聲。而現實是,面對戶籍壁壘,這一龐大人群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卻難以享受到包括社保、教育、就業、住房等社會公共服務。
記者注意到,近日出爐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表示“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將達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的目標。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之下,農民工進城落戶等問題,將逐步把夢想變成現實。
推行居住證制度改革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城鎮間異地就業人員和城區城郊農業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可視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方向。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看來,這部《規劃》最大的亮點是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包括建立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城鎮流動人口暫住證持有年限累計進居住證。未來還將探索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強和完善人口統計調查制度,健全人口變動調查制度。加快推進人口基礎信息庫建設,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計生、稅務等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和共享。
一名地方發改委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述人口管理舉措指導意義鮮明,但受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制約,地方需要因地制宜,抓住人口管理系統的非線性、反直觀性,不確定性和動態性。作為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之一,居住證制度被認為是對人口登記制度的一種完善。而且,在不少人看來,推行居住證制度,是在現有戶籍制度暫時不能一刀切取消的現實下最好的選擇。
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曾有政協委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事實上,進城不等于城鎮化,進城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農民從居住的農村進入到已經存在的城市,即從傳統農村進入到傳統城市;二是從傳統農村進入到新建的新型的城鎮里面去。
如果按戶籍來算,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遠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而現行戶籍和土地制度,正是橫亙在城鄉之間的主要壁壘。
對此,《規劃》中提出的對策是“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即以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等為前置條件,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城區人口50萬~100萬的城市落戶限制,合理放開城區人口100萬~300萬的大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城區人口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大中城市可設置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過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積分制等方式設置階梯式落戶通道調控落戶規模和節奏。
對于上述舉措,徐洪才認為這體現了中央量力而行,實事求是的態度。戶籍制度的變革依舊是農民進城的關鍵。各類城鎮在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時,也要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城鎮社會保險參保年限等為基準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標準。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追求統計數據上的城鎮化率,而要把實踐人口的城鎮化作為主要任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