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3 01:16:3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4月初,以商業地產為核心的金融街 (000402,SZ)發布了2012年年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2年金融街住宅產品的增速卻遠高于商業地產的銷售增長。
在住宅產品業績去年同比增長超過135%的背景下,金融街今年仍將加大對商業地產的開發力度。金融街控股副總經理王志剛近期就公開表示,金融街將增大對商業地產的關注,大型綜合體項目的開發和銷售,依然是未來公司支柱性營收來源。
不過,從嚴征收“20%個稅”、加強限購和提高二套房貸之后,近期北京市住建委主任楊斌在媒體上的表態,對金融街2012年的月壇項目會有怎樣的影響?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這或將影響項目的推盤節奏。
2013將偏重商業地產/
2012年也許是金融街住宅銷售業績最好的一年。
2012年年報顯示,金融街整體銷售突破200億元,全年實現銷售簽約額約205億元。其中住宅產品銷售簽約額約111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35%,占全年銷售額54.15%;全年實現商業地產銷售簽約額約94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3%,占全年銷售額45.85%。而在2011年年報里,金融街實現的130億元簽約額中,商務地產銷售約為83億元,占比63.85%,公司住宅銷售約為47億元,占比36.15%。
雖然金融街2012年住宅項目的銷售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但公司方面仍偏向在商業地產領域的發展。公司在2012年年報中稱,將積極把握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強化商務地產特色,圍繞經營增長與盈利提升開展工作,打造競爭、健康、和諧企業,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金融街的2012年年報顯示,商業地產行業的整體形勢并不容樂觀。全國辦公樓的開發投資額超過3300億元,同比增長31.6%,銷售額為2700多億元,僅同比增長12.2%;商業營業用房的開發投資額達到9312億元,同比增長25.4%,銷售額為7000億元,僅同比增長4.8%。
顯然,商業地產的投資大于需求的風險已露出苗頭。相比之下,住宅市場的情況看起來要好一些。全國全年投資總額4.94萬億元,同比增長11.4%,但銷售額卻達到5.35萬億元,同比增長10.9%。
對于公司加大對商業地產開發投入的原因。金融街品牌經理付韻韻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其實是保持對商業地產的關注。雖然2012年住宅銷售相比以往占整體銷售的比重較大,并且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年,但按照公司原來的戰略,還是以商業地產為主。
月壇項目或受制限價令/
盡管金融街采用仲量聯行研究數據,來表達公司對北京商業地產市場的看好,如2012年北京甲級寫字樓供應平穩,空置率穩步下降,租金漲幅超過10%,但在業內看來,北京的商業地產市場并不像金融街所認為的那么美好。
近期,北京市住建委主任楊斌在媒體上表態,對報價明顯高于項目前期成交價格和周邊在售項目價格,且不接受指導的商品房項目,可暫不核發預售許可證書或暫不辦理現房銷售備案。
而金融街公告顯示,2012年9月24日,金融街西擴地塊月壇南街地塊,以34億元被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競得。該地塊土地面積1.62萬平方米,折合樓面價30429元/平方米。
記者在北京市住建委的網站上,以“月壇”為項目地址進行搜索,只查到4個預售許可證,取得時間從2001年~2005年不等。最近一個項目是2008年的融澤府嘉園,其住宅擬售價格僅為1.6萬元/平方米,而其最高成交均價也僅在16713元/平方米,其銷售價格僅為金融街月壇項目拿地成本的6成不到。
同時,該地塊所在的月壇區域,目前已是比較成熟的高檔社區。周邊中介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2008年以后,區域內基本已無期房住宅供應。該區域最近幾年無新盤入市。
那么,金融街月壇地塊這種近期無新盤推出,2008年的價格水平無法參照的情況,該政策對公司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記者致電金融街相關負責人,詢問該項目的開盤時間、預計售價、建設成本等問題,均未能得到回復。
對此,房地產行業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個別城市通過收緊預售許可證發放過程,延發高端樓盤預售許可證的方法,控制中高端樓盤在市場當中的成交,從而結構上控制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成交均價。從表面上來看,使整個市場均價走勢相對平穩,“但對于項目本身而言,短期內難以回收資金,從而影響項目的推盤節奏。”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也表示,金融街競得月壇南街地塊,倘若沒有限價令出臺,該項目前景仍較好。限價令出臺,可能會打亂該項目的既定思路。
事實上,去年雖然北京甲級寫字樓租賃市場不錯,但銷售型的商務地產還是遭遇 “寒冬”。以往依靠銷售北京甲級寫字樓,曾有過非常不錯業績的SOHO中國,2012年的合同銷售額僅為94億元,SOHO中國由售轉租,一度也被認為是北京寫字樓銷售不佳的一個原因。
為了避免寫字樓市場滯銷帶來的沖擊,部分房企在明知會受到處罰的情況下,依然違規“商改住”,把商業性質的寫字樓改成公寓進行銷售,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北京銷售型寫字樓的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