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1 01:00:15
每經編輯|周俊生
◎周俊生
日前,有媒體報道,已有多家央企響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年會之類的活動。不僅如此,據說不少央企今年的年終獎也比去年縮水了20%至30%。在地方上,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一些國有企業普遍壓低了公款消費活動。
最近一二十年,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一股奢靡之風開始在社會上蔓延,而其中公款消費尤其令人感到刺目,并且對整個社會起到了一種消極的引導作用。在這方面,國有企業的鋪張浪費更是早已被輿論所詬病,但卻一直未能得到根治。一些國企負責人認為,國企姓“企”,已經建立了自主經營權,因此公款消費花的是企業的錢,而不是像政府機關一樣花的是財政的錢。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國企雖然姓“企”,但它由國家投資或者控股,因此國企的資金不管出自哪個方面,從根源上說都是屬于國有資產,而從本質上說則都是屬于人民的財富。因此,國企的公務消費雖然有商務性質,但它理應接受民眾的監督。
最近十多年,我國的國企借助政策支持,發展很快,在某些行業建立起了市場壟斷地位。這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產生了不良影響,特別是民營企業受到了壓抑。但是,我國的國企在利用政府的支持取得巨額利潤以后,將大量利益截留下來,成為一些國企高管肆意揮霍甚至貪污的資本,導致腐敗隨行,民眾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利益,反而為這種市場壟斷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每一年春節前夕的鋪張浪費只是一個側面,更嚴重的是在日常的活動中對國有資產的侵吞。
現在,在黨中央的要求下,央企等國有企業開始改變作風,“節衣縮食”,這當然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進步。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央企等國有企業之所以長期以來在公務消費中大肆揮霍,關鍵在于長期以來我們對國企和國企背后的國有資本的性質認識模糊,從而未能給國有企業建立起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包括高管報酬、商務消費等只是套用一般企業的規范,實際上是放任自流。此次大量國企取消年會等活動,雖然有國資委和各地政府提出的要求,但從總體上看仍然是企業的一種自覺行為。但是,實踐已經告訴我們,如果缺乏剛性的制度,目前這種看上去轟轟烈烈的“節衣縮食”活動就只能是一陣風,風頭一過,原來那種奢侈浪費的公款消費很快就會死灰復燃。
規范國企的公款消費,如果僅僅停留在取消年會、減少年終獎等方面,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缺少民眾監督的情況下,它們完全可以變換一種名目和形式出現,或者等目前的高潮過去以后再補回。因此,更重要的是對公款吃喝等利用企業資金進行的消費活動建立起嚴格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嚴格的預算制度來壓縮國企的公務開支,另一方面還要引進社會公眾監督和監察的制度,讓國有企業的公款消費做到完全的陽光化。而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國有企業和它背后的國有資本的性質準確定位,不能讓其與民營資本等完全市場化的資本混為一談。只有當國企領導人真正樹立起國企必須受民眾監督、為民眾謀利的觀念,只有他們必須接受制度的約束,目前出現的“節衣縮食”才不會是一陣風,而將成為國企在制度約束下的一種長期堅持的行為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