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葉檀:通脹不高 金融泡沫照破

2013-01-31 01:00:14

過多的金融創新會造成怪異的金融現象,通脹在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債務風險與金融泡沫照樣會破裂。

由于中國廣義貨幣(M2)位居世界第一,似成世界上通脹第一風險國。這是個舊話題,中國存在通脹風險,但未必不可控。

中國為全球貨幣增長做出重要貢獻,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M2余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

看M2增速,看銀行貸款,央行貨幣政策是穩健的,我們應該為央行唱贊歌。

根據央行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央行資產規模在下降,說明中國在控制基礎貨幣發放。截至2012年11月末,央行資產規模達到28.99萬億元,比10個月前的1月末,資產規模減少5100億元。這主要歸功于外匯資產下降,以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下降。資產負債表10年時間膨脹8倍,而現在首現收縮,說明央行下決心“減肥”,中國的貨幣戰略已經發生逆轉。誰都知道,氣球過度膨脹的后果,央行也知道。

M2增長較為平緩。央行數據顯示,2012年年末M2余額97.42萬億元,增速為13.8%;狹義貨幣(M1)余額30.87萬億元,同比增長6.5%。這是較低的增速。相比而言,2009年12月末,M2余額為60.62萬億元,同比增長27.68%;M1余額為22.00萬億元,同比增長32.35%。2009年的貨幣增長可以與1996年的調整增長媲美。

可見,M2之所以在高處搖搖欲墜,主要是以往基數過大,央行前兩年濫發貨幣,而這兩年沒有。

廣為流傳的理論是,中國的M2與GDP之比隸屬全球十強,因此,通脹可能失控。可能而已,不是現實。有反例存在,從1998到2002年,M2/GDP比率居高不下,中國非但沒有出現通貨膨脹,還出現了通貨緊縮。而日本央行大發貨幣,依然沒有扭轉經濟緊縮趨勢。麥金農于1972年提出M2/GDP指標,在一定范圍內有用,而在貨幣大規模發放、金融衍生品滿天飛的時代,需要進行矯正,對于不同的國家,M3、M4甚至M5、M6才是最有效的觀察數據。

M2平穩的數據很可能讓我們對即將到來的貨幣潮懵懵懂懂。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社會融資總量也許是個更好的衡量指標。

2010年12月,央行引入“社會融資總量”概念,這可以讓我們看出社會融資熱情高漲,雖然人民幣去年貸款僅增加8.20萬億元,但在社會融資規模中所占比重為52.1%,同比降低了6.1個百分點;而信托貸款增加1.29萬億元,同比多增1.09萬億元,信托貸款占比8.2%,同比高6.6個百分點。將近十年前,2002年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超過91%,信貸與社會融資規模幾乎是同義語,而2010年,貸款占比跌破60%,2011年占比58%,2012年占比52%。社會融資總量遠遠超過了貸款的增速,仍處于20%左右的高位,這就是投資經濟、房地產經濟仍然能夠風生水起的根本原因。

央行頭腦開始清醒,他們嚴格控制M2增速,貸款在下降,尤其中長期貸款在下降,但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M2同樣不高,到現在還是不高。美聯儲的貨幣報告顯示,2006年年底,M2余額為7.0578萬億美元,截至2007年底,為7.4575萬億美元,到2012年年底不過區區的10.4761萬億美元——美國M2增速如此平穩,照樣發生了金融泡沫與次貸危機,根本原因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金融衍生品都沒有統計在內,而這些才是撬動美國資金的杠桿。看看美國的M3數據,就可以了解隱性貨幣有多瘋狂。多虧美聯儲資產規模不大,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出口品,美國直到泡沫崩潰都沒有出現通脹。

很快,在國內市場,我們會看到債市、股市規模的擴張,看到國債期貨、債券衍生品等投資工具紛紛出爐。筆者并不反對金融創新,只想澄清一個事實,過多的金融創新會造成怪異的金融現象,通脹在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債務風險與金融泡沫照樣會破裂。鑒于M2數量過大、原材料輸入性通脹加劇、金融創新轉嫁能力比美國低得多,中國的通脹風險比美國大得多。

不要只盯著M2了,也不要把目前的貨幣市場與1949年的通脹進行對比,很大程度上沒什么可比性。通脹會悄悄偷走每個人手里的錢,而金融泡沫,則會讓財富更不均衡,直到泡沫破滅、玉石俱焚的一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