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歐盟執意立案 “伏”擊中國企業

2012-09-07 00:59:3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歐盟委員會昨日的一紙公告,讓中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就此誕生。

與此前美國發起的“雙反”有所不同,歐盟本次將組件、硅片也列入了反傾銷調查中,使貿易爭端范圍進一步擴大。由于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60%以上輸送至歐洲市場,僅去年一年出口額就達到約265億美元,反傾銷一旦成立,中國光伏企業恐將面臨滅頂之災。

有業內人士認為,歐盟此舉只是為了向中國爭取更多利益的一個籌碼,而且貿易戰高昂的代價也讓實質性裁決很難實現。對中歐雙方來說,這無疑將是考驗雙方智慧、共同維護世界經貿大局穩定的重要時機。

歐盟反傾銷的 “靴子”終于落地。昨日(9月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對華光伏組件、關鍵零部件等發起反傾銷調查程序,涉案產品范圍較此前美國案件有所擴大。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售了264.7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組件至歐洲,歐洲約60%的光伏產品來自中國,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意義遠遠大于美國。

立案消息傳出后,中國各界迅速反應,商務部、機電商會與中國光伏企業均立即著手商討此事。

社科院世經所所長助理宋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歐盟之所以仍舊強勢立案,主要是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歐盟財政補貼能力有限,本土企業艱難度日,而中國產品價格日漸便宜也給了歐盟口實。

歐委會不顧磋商執意立案

7月24日,德國企業solarworld向歐盟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歐盟有45天研究時間來宣布是否立案,歐盟最終決定立案對華光伏產品開展調查。

這是迄今對我國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對于行業來講,由于美國此前已經決定對華相關產品征收“雙反”稅,如果歐盟最終也作出肯定性裁決,那么中國光伏產品外銷之路將會雪上加霜。

光伏巨頭英利公司總裁特別助理陳卓告訴記者,初步估計,歐盟如果對華征收反傾銷稅,稅率不會太低,而由于涉案產品較多,因此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中國光伏產品輸歐大門就此關閉。

中投顧問能源研究員沈宏文表示,美國是中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后,國內光伏產品在美國銷售嚴重受阻,產品價格過高喪失競爭優勢,企業盈利能力受損嚴重,致多家光伏巨頭面臨危機。

而在中國光伏出口的版圖上,歐盟的地位遠遠要大于美國。“若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展開‘雙反’調查,國內光伏企業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過半光伏產品將喪失競爭力,出口量大幅縮減,企業盈利能力將受到嚴峻挑戰。”沈宏文表示。

商務部表示“遺憾”

此前有消息傳出,商務部正積極和歐盟委員會進行磋商。從最后歐盟立案不難看出,磋商恐怕并未獲得實質性成果。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旋即表態稱,盡管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但歐盟委員會仍執意發起反傾銷調查,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限制中國光伏電池產品,不僅傷害中歐雙方產業的利益,也將破壞全球光伏產業和清潔能源的健康發展。”沈丹陽說道。

陳卓介紹說,企業對于歐盟反傾銷立案已有所準備,包括英利在內的4家國內大型光伏企業也一直密切關注此案進展,并搜集相關應訴材料,相關企業老總也經常在一起召開電話會議。

立案決定一公布,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苗連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將密切配合歐盟委員會的調查,證明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不存在傾銷行為。”

此前,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指出,光伏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下降和中國產業技術進步是中國光伏電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歐盟某些企業聲稱的傾銷行為。“作為生產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材料,

多晶硅的進口價格近年來不

斷下降,由2008年最高近

300美元/公斤降至目

前不到30美元/公

斤,使光伏電池

價格不斷降低。

因此,上述訴

訟沒有依據。”

不僅在中

國,歐盟內部對

于該案件也有不

同聲音。德國總理

默克爾上周訪華時明

確表示,建議歐盟委員會

和中國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不要進行反傾銷訴訟。

中歐經貿關系日漸微妙

默克爾在光伏問題上所作出的積極表態曾讓國內行業稍稍松了一口氣,但歐盟最終堅持立案的決定又讓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短短幾日,正恰似中歐經貿關系在經濟復蘇道路上遭遇坎坷的一個縮影。

2011年,中國和歐盟雙邊貿易額達5672.1億美元,同比增長18.3%,歐盟也連續數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今年上半年以來,中歐貿易增速嚴重縮水,美國也取而代之。

歐盟對華貿易保護近期有持續升溫趨勢,從傳出對華為和中興展開調查,到已經立案的光伏產品反傾銷,均可佐證。對此我國也并非毫無舉措。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近期稱,歐盟對華出口的葡萄酒已對中國葡萄酒產業造成沖擊,要求商務部對其進行“雙反”調查。

宋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雙方貿易摩擦加劇,主要原因是歐債危機拖累世界經濟下行,歐洲陷入經濟困境。但雙方顯然都明白,爭端并不能成為解決辦法。

外交部副部長宋濤日前在談及中歐關系時表示,當歐洲面臨困難時,中方沒有“唱衰”歐洲,而是繼續積極支持歐洲擺脫困境,這與有些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宋泓說,中歐關系中長期內都應是積極的,中國有能力而且是世界范圍內救助歐盟最好的選擇之一。而歐洲國家擺脫困境對中國出口也具有切身利益,并能使中國在亞太面臨的壓力得到間接緩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胡健發自北京 歐盟委員會昨日的一紙公告,讓中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就此誕生。 與此前美國發起的“雙反”有所不同,歐盟本次將組件、硅片也列入了反傾銷調查中,使貿易爭端范圍進一步擴大。由于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60%以上輸送至歐洲市場,僅去年一年出口額就達到約265億美元,反傾銷一旦成立,中國光伏企業恐將面臨滅頂之災。 有業內人士認為,歐盟此舉只是為了向中國爭取更多利益的一個籌碼,而且貿易戰高昂的代價也讓實質性裁決很難實現。對中歐雙方來說,這無疑將是考驗雙方智慧、共同維護世界經貿大局穩定的重要時機。 歐盟反傾銷的“靴子”終于落地。昨日(9月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對華光伏組件、關鍵零部件等發起反傾銷調查程序,涉案產品范圍較此前美國案件有所擴大。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售了264.7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組件至歐洲,歐洲約60%的光伏產品來自中國,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意義遠遠大于美國。 立案消息傳出后,中國各界迅速反應,商務部、機電商會與中國光伏企業均立即著手商討此事。 社科院世經所所長助理宋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歐盟之所以仍舊強勢立案,主要是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歐盟財政補貼能力有限,本土企業艱難度日,而中國產品價格日漸便宜也給了歐盟口實。 歐委會不顧磋商執意立案 7月24日,德國企業solarworld向歐盟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歐盟有45天研究時間來宣布是否立案,歐盟最終決定立案對華光伏產品開展調查。 這是迄今對我國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對于行業來講,由于美國此前已經決定對華相關產品征收“雙反”稅,如果歐盟最終也作出肯定性裁決,那么中國光伏產品外銷之路將會雪上加霜。 光伏巨頭英利公司總裁特別助理陳卓告訴記者,初步估計,歐盟如果對華征收反傾銷稅,稅率不會太低,而由于涉案產品較多,因此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中國光伏產品輸歐大門就此關閉。 中投顧問能源研究員沈宏文表示,美國是中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后,國內光伏產品在美國銷售嚴重受阻,產品價格過高喪失競爭優勢,企業盈利能力受損嚴重,致多家光伏巨頭面臨危機。 而在中國光伏出口的版圖上,歐盟的地位遠遠要大于美國。“若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展開‘雙反’調查,國內光伏企業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過半光伏產品將喪失競爭力,出口量大幅縮減,企業盈利能力將受到嚴峻挑戰。”沈宏文表示。 商務部表示“遺憾” 此前有消息傳出,商務部正積極和歐盟委員會進行磋商。從最后歐盟立案不難看出,磋商恐怕并未獲得實質性成果。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旋即表態稱,盡管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但歐盟委員會仍執意發起反傾銷調查,中方對此深表遺憾。“限制中國光伏電池產品,不僅傷害中歐雙方產業的利益,也將破壞全球光伏產業和清潔能源的健康發展。”沈丹陽說道。 陳卓介紹說,企業對于歐盟反傾銷立案已有所準備,包括英利在內的4家國內大型光伏企業也一直密切關注此案進展,并搜集相關應訴材料,相關企業老總也經常在一起召開電話會議。 立案決定一公布,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苗連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將密切配合歐盟委員會的調查,證明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不存在傾銷行為。” 此前,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指出,光伏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下降和中國產業技術進步是中國光伏電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歐盟某些企業聲稱的傾銷行為。“作為生產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材料, 多晶硅的進口價格近年來不 斷下降,由2008年最高近 300美元/公斤降至目 前不到30美元/公 斤,使光伏電池 價格不斷降低。 因此,上述訴 訟沒有依據。” 不僅在中 國,歐盟內部對 于該案件也有不 同聲音。德國總理 默克爾上周訪華時明 確表示,建議歐盟委員會 和中國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不要進行反傾銷訴訟。 中歐經貿關系日漸微妙 默克爾在光伏問題上所作出的積極表態曾讓國內行業稍稍松了一口氣,但歐盟最終堅持立案的決定又讓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短短幾日,正恰似中歐經貿關系在經濟復蘇道路上遭遇坎坷的一個縮影。 2011年,中國和歐盟雙邊貿易額達5672.1億美元,同比增長18.3%,歐盟也連續數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今年上半年以來,中歐貿易增速嚴重縮水,美國也取而代之。 歐盟對華貿易保護近期有持續升溫趨勢,從傳出對華為和中興展開調查,到已經立案的光伏產品反傾銷,均可佐證。對此我國也并非毫無舉措。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近期稱,歐盟對華出口的葡萄酒已對中國葡萄酒產業造成沖擊,要求商務部對其進行“雙反”調查。 宋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雙方貿易摩擦加劇,主要原因是歐債危機拖累世界經濟下行,歐洲陷入經濟困境。但雙方顯然都明白,爭端并不能成為解決辦法。 外交部副部長宋濤日前在談及中歐關系時表示,當歐洲面臨困難時,中方沒有“唱衰”歐洲,而是繼續積極支持歐洲擺脫困境,這與有些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宋泓說,中歐關系中長期內都應是積極的,中國有能力而且是世界范圍內救助歐盟最好的選擇之一。而歐洲國家擺脫困境對中國出口也具有切身利益,并能使中國在亞太面臨的壓力得到間接緩解。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