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8-31 08:27:44
每經記者 劉林鵬 發自成都
近幾年來的白糖市場,無異于一部從“甜蜜”到“苦澀”的交響曲。
縱觀最近三年的國內食糖現貨價格指數圖(以下簡稱“CSI”),猶如“過山車”。
來自CSI的數據顯示,8月29日,國內白砂糖現貨的價格為6026.5元/噸,而去年8月19日,高達7932.58元/噸。一年的時間下跌了近2000元/噸。隨著,糖價的大幅回落,糖企也告別了“甜蜜的時光”。
受累于糖價的大幅下跌,多家糖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大幅下滑。半年報顯示,南寧糖業(000911.SZ)公司虧損3246萬元,去年同期則盈利1.43億元。貴糖股份(000833.SZ)今年上半的凈利潤則大幅下降八成。
“初步計算本年度制糖成本約在5600-5700元/噸。目前廣西南寧主流成交價在5800元/噸,制糖企業食糖利潤可見一般。”卓創資訊白糖分析師邊婷婷昨日下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糖企的利潤已經非常薄。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昨日下午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目前糖企的日子并不好過,生產一噸糖只有一兩百利潤,但仍能夠保持微利。而貿易商只能通過收取運費來維持公司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制糖企業利潤能達上千元。
上市糖企利潤大跌
來自CSI的數據顯示,2008年底,國內白砂糖現貨的價格還在2800元/噸左右掙扎。從2009年初,糖價一路飆升,到去年八月份達到了近8000元/噸,彼時,白糖被冠上了“糖高宗”的稱號,此后糖價一路向下,一年時間每噸跌去了近2000元。
卓創資訊白糖分析師邊婷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1年為中國食糖減產周期,2011年榨季白糖消費量約為1300萬噸,而產量僅為1045萬噸,加上194萬噸的進口糖,還有60萬噸的供應缺口,國內食糖處于供應偏緊的格局,糖價高位運行,顯得水道渠成;與2011年不同的是,2012年為食糖增產的第一年,食糖產量為1150萬噸,較上榨季增產105萬噸,再加上進口糖等因素,國內食糖供應性對寬松;另一方面,本年度含糖食品增速下滑,終端需求處于弱勢,難以為糖價提供有效支撐 。所以2012年糖價基本上維持下行走勢。
這半年糖業上市公司過得有點苦,半年報的數據已經把它們苦澀的心情暴露無遺。
“受糖價下跌及原料甘蔗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期內公司虧損3246萬元,去年同期則盈利1.43億元。”南寧糖業(000911.SZ)在8月16日晚間披露2012年半年報中稱,上半年公司營收為18.25億元,同比下降14.8%;基本每股收益為-0.11元,去年同期則為0.50元。
南寧糖業稱,期內糖產品受市場的影響,銷售價格大幅下跌,報告期公司白砂糖的均價為6626元/噸,與去年同期均價7230元/噸相比,差價為每噸600多元,今年上半年銷售進度與去年同期相差不大。6月下旬白砂糖的市場價格已經跌至約6300元/噸左右。此外,原材料甘蔗成本上升也導致盈利大幅減少。公司制糖業收入占總營收的60%左右,但期內制糖業毛利率跌至16.58%,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1.13%。
另一個糖業巨頭貴糖股份(000833.SZ)也難逃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厄運,其半年報顯示,凈利潤同比降80.05%。該公司預計1-9月凈利潤100萬元-2500萬元,同比降74%-99%。
此外,中糧屯河(600737.SH)8月27日晚間發布半年報稱,期內公司凈虧損1.47億元。具體來看,食糖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96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7.54%,主要是由于食糖銷售量同比減少54.04%。
“這都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一位白糖行業分析師表示,“糖價一直在跌,相關上市公司業績當然好不到哪里去。
萬達期貨南寧營業部副總經理張親雄曾向媒體介紹稱,現在廣西幾乎所有糖廠都處于虧損邊緣,前期可能有盈利,但現在處于“微利”狀況。
收儲難成“救命稻草”
“11/12榨季臨近尾聲,中秋、國慶即將來臨,但傳統的節假日刺激效果并未顯現。”邊婷婷表示,據卓創調研,所謂的中間商備貨期已經宣告結束,且在備貨期中市場購銷并不活躍。因此,縱觀整個傳統旺季,其整體銷售數據并不理想,市場的異常以及需求的疲軟,致使糖價上行阻力依然過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于本榨季單產良好及甘蔗種植面積增加,巴西食糖預期產量將高于去年,從而打壓國際糖價走勢。
此外,印度食品部長日前表示,印度沒有削減糖的出口計劃。進口糖激增給本已處于供應過剩的國內糖市雪上加霜。海關總署數據顯示,7月中國進口食糖39.8萬噸,同比增加55%,1―7月進口量為184萬噸,高于去年同期77.7萬噸。在消費萎靡、進口增加的背景下,糖價承受著重壓。
近日,市場上多個版本的收儲傳聞甚囂塵上,白糖收儲傳聞仿佛給低迷的糖價打了一針“強心劑”。鄭州白糖期貨昨日(8月30日),低開整理盤中沖高。主力1301合約收5390元/噸,漲113元。但是收儲傳言只能短期內刺激糖市,長期來看,對糖價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供需量。
公開資料顯示,受前期高糖價的影響,食糖主產區甘蔗種植面積在近兩年得到較大的增加。曾經緊俏的白糖原料供應形勢在本榨季得到了充分的逆轉,國內糖市由供小于求轉向供大于求。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表示,國內糖作物播種面積持續緩慢上升,導致國內制糖原料供應充足,白糖的進口量和庫存量也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時,今年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對白糖的需求量不足。這兩點導致了白糖價格大跌。
據悉,2012/13榨季,廣西甘蔗種植面積擴大了70萬~80萬畝,增產幅度達到20%以上,初步預計產量將超過6700萬噸。預計廣東省和海南本榨季產糖量均將增長。
“8月中旬國內白糖期現市場走出一波過山車式行情,其誘因是市場一度傳出國家收儲白糖50萬噸的消息,糖企方面‘盼收’,稍有一絲風吹草動,市場便能波濤洶涌,短期做多熱情分外激昂。”邊婷婷表示,截至7月底全國的工業庫存還有287.72萬噸,同比增加116.4萬噸,通過收儲并不足以使供應過剩格局得到改善。卓創結合基本面,站在理性角度分析,即使國家收儲50萬噸的公告能夠公布于天下,但區區50萬噸,對于目前糖市供應過剩的格局無非是杯水車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