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IPO新政催生發行環節新格局

證券時報 2012-05-09 09:00:22

 

編者按:隨著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正式實施,深滬兩市多只新股已于近日按照新規啟動發行上市。此次改革較以往有重大變化,如網下配售新股比例大幅提升、機構和個人的網下配售新股上市即可交易、回撥機制等,而圍繞著上述制度變化,新股的詢價、招股、上市、交易等環節都可能隨之出現新的變革。

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正式實施后,新股發行環節將有怎樣的新格局?

詢價隊伍大幅擴容

機構提升投研能力

證監會關于在新股網下配售中引入個人投資者的新規,一舉打破原有機構投資者獨占網下詢價的歷史格局。新規規定,“除了目前有關辦法規定的7類機構外,主承銷商可以自主推薦5~10名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意味著個人投資者將作為詢價對象在新股配售環節登臺亮相,并且從數量上來看,將對當前網下詢價配售的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據投行業內人士測算,以目前74家保薦機構的數量計算,個人投資者詢價對象的數量或將達到370人至740人。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的詢價對象主要由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以及創投私募等7類詢價對象組成,詢價對象總量有數百家。不過,創投、私募因投研能力、資金規模等原因,實際參與度并不太高。“我們自獲得推薦類資格以來,幾乎沒怎么參與過新股詢價。”浙江一家知名私募機構負責新股詢價事宜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因此,有專家認為,未來保薦機構為了爭奪客戶市場,很有可能在新股投研能力上加大投入,努力為參與新股詢價大戶提供有含金量的研究成果支持。記者從目前兩市開展的新股模擬詢價活動中也了解到,盡管目前中小投資者參與模擬詢價熱情較高,但是普遍面臨可供參考研究成果不足的苦惱。“券商的新股定價研究能力,將成為吸引個人大戶參與的重要因素。”有業內人士說。

資金轉戰網下打新

定向增發或受沖擊

深圳一家投行的有關負責人預計,隨著新股發行新政實施,將會出現資金紛紛轉戰網下配售的熱鬧局面,比如此前的定向增發資金。

“我們正在會同公司有關部門聯合制定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網下詢價配售的細則,傳統的打新大戶以及部分熱衷參與定增業務的大客戶是主要目標。”上述深圳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概的資金門檻定在2000萬元,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細則還沒有明確。

據介紹,由于新政策加大了網下配售的股份比例以及取消了3個月的鎖定期,這對于原本參與網上打新的大戶來說,意味著有可能一次中簽更多新股,對定增客戶來說沒有了3個月鎖定期的不確定性,因此對這兩類大資金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對此,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不排除部分個人投資者的定增資金轉戰網下配售從而引發個別公司定增業務受到沖擊的可能。“與定增相比,新股可能存在的溢價還是要更高的,更關鍵的是沒有鎖定期,資金利用效率更高。”

一家私募機構有關負責人則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認為,盡管不排除部分原本熱衷定向增發的資金會轉向網下配售,但是就他們的經驗而言,參與定向增發可能獲得的公司股份數量更多,而且可以直接與公司層面交流對話,從而可以聯合其他參與機構在企業經營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更為安全穩妥地獲得投資收益。

不過,個人投資者真正實戰可能還需一定時間。“最近咨詢如何參與新股網下配售的個人投資者不少,不過由于時間緊張,目前的新股發行還沒有引入個人投資者參與詢價配售。”有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介紹。

有市場人士建議,除了資金要求外,最好同時具備多年投資經驗、有對市場和企業的專業判斷經驗、并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才能參加網下詢價。

新股發行失敗難現

機構詢價熱情重燃

自八菱科技(002592)發行失敗后,又有朗瑪信息(300288)、海達股份等數家公司由于參與詢價對象不足等原因終止發行。究其原因,無外乎發行定價不合理以及二級市場持續低迷,且參與資金需要承受3個月鎖定期的不確定性。而此前新股發行改革對詢價對象須達到20家的數量要求更是讓一些定價高企的新股倍感發行壓力。

不過,隨著新一輪新股發行改革的推進,有觀點認為,以往因為參與詢價對象不足而導致的新股發行失敗或難以再現。原因在于,隨著新股發行改革的推進以及退市制度的陸續完善實施,有望改變新股不合理定價的預期,詢價對象開始轉為看好一級市場。比如,原本宣布退出新股詢價市場的華寶興業基金等機構開始轉向,于近日宣布恢復參與新股詢價業務。

“取消網下配售3個月的鎖定期對配售機構來說意義很大,可能重新點燃詢價對象的參與熱情。”有市場人士表示。

上述浙江私募機構有關負責人也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認為隨著個人投資者的加入,湊足20家參與新股詢價不會那么難,因詢價對象數量不夠而終止發行的情況可能會減少。“我們自前年底獲得詢價資格以來,已經被十幾家保薦機構推薦,但是去年一次都沒參與。”該人士表示,新政策實施后,會視情況適時準備參與新股詢價。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編者按:隨著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正式實施,深滬兩市多只新股已于近日按照新規啟動發行上市。此次改革較以往有重大變化,如網下配售新股比例大幅提升、機構和個人的網下配售新股上市即可交易、回撥機制等,而圍繞著上述制度變化,新股的詢價、招股、上市、交易等環節都可能隨之出現新的變革。 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正式實施后,新股發行環節將有怎樣的新格局? 詢價隊伍大幅擴容 機構提升投研能力 證監會關于在新股網下配售中引入個人投資者的新規,一舉打破原有機構投資者獨占網下詢價的歷史格局。新規規定,“除了目前有關辦法規定的7類機構外,主承銷商可以自主推薦5~10名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意味著個人投資者將作為詢價對象在新股配售環節登臺亮相,并且從數量上來看,將對當前網下詢價配售的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據投行業內人士測算,以目前74家保薦機構的數量計算,個人投資者詢價對象的數量或將達到370人至740人。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的詢價對象主要由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以及創投私募等7類詢價對象組成,詢價對象總量有數百家。不過,創投、私募因投研能力、資金規模等原因,實際參與度并不太高。“我們自獲得推薦類資格以來,幾乎沒怎么參與過新股詢價。”浙江一家知名私募機構負責新股詢價事宜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因此,有專家認為,未來保薦機構為了爭奪客戶市場,很有可能在新股投研能力上加大投入,努力為參與新股詢價大戶提供有含金量的研究成果支持。記者從目前兩市開展的新股模擬詢價活動中也了解到,盡管目前中小投資者參與模擬詢價熱情較高,但是普遍面臨可供參考研究成果不足的苦惱。“券商的新股定價研究能力,將成為吸引個人大戶參與的重要因素。”有業內人士說。 資金轉戰網下打新 定向增發或受沖擊 深圳一家投行的有關負責人預計,隨著新股發行新政實施,將會出現資金紛紛轉戰網下配售的熱鬧局面,比如此前的定向增發資金。 “我們正在會同公司有關部門聯合制定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網下詢價配售的細則,傳統的打新大戶以及部分熱衷參與定增業務的大客戶是主要目標。”上述深圳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概的資金門檻定在2000萬元,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細則還沒有明確。 據介紹,由于新政策加大了網下配售的股份比例以及取消了3個月的鎖定期,這對于原本參與網上打新的大戶來說,意味著有可能一次中簽更多新股,對定增客戶來說沒有了3個月鎖定期的不確定性,因此對這兩類大資金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對此,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不排除部分個人投資者的定增資金轉戰網下配售從而引發個別公司定增業務受到沖擊的可能。“與定增相比,新股可能存在的溢價還是要更高的,更關鍵的是沒有鎖定期,資金利用效率更高。” 一家私募機構有關負責人則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認為,盡管不排除部分原本熱衷定向增發的資金會轉向網下配售,但是就他們的經驗而言,參與定向增發可能獲得的公司股份數量更多,而且可以直接與公司層面交流對話,從而可以聯合其他參與機構在企業經營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更為安全穩妥地獲得投資收益。 不過,個人投資者真正實戰可能還需一定時間。“最近咨詢如何參與新股網下配售的個人投資者不少,不過由于時間緊張,目前的新股發行還沒有引入個人投資者參與詢價配售。”有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介紹。 有市場人士建議,除了資金要求外,最好同時具備多年投資經驗、有對市場和企業的專業判斷經驗、并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才能參加網下詢價。 新股發行失敗難現 機構詢價熱情重燃 自八菱科技(002592)發行失敗后,又有朗瑪信息(300288)、海達股份等數家公司由于參與詢價對象不足等原因終止發行。究其原因,無外乎發行定價不合理以及二級市場持續低迷,且參與資金需要承受3個月鎖定期的不確定性。而此前新股發行改革對詢價對象須達到20家的數量要求更是讓一些定價高企的新股倍感發行壓力。 不過,隨著新一輪新股發行改革的推進,有觀點認為,以往因為參與詢價對象不足而導致的新股發行失敗或難以再現。原因在于,隨著新股發行改革的推進以及退市制度的陸續完善實施,有望改變新股不合理定價的預期,詢價對象開始轉為看好一級市場。比如,原本宣布退出新股詢價市場的華寶興業基金等機構開始轉向,于近日宣布恢復參與新股詢價業務。 “取消網下配售3個月的鎖定期對配售機構來說意義很大,可能重新點燃詢價對象的參與熱情。”有市場人士表示。 上述浙江私募機構有關負責人也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認為隨著個人投資者的加入,湊足20家參與新股詢價不會那么難,因詢價對象數量不夠而終止發行的情況可能會減少。“我們自前年底獲得詢價資格以來,已經被十幾家保薦機構推薦,但是去年一次都沒參與。”該人士表示,新政策實施后,會視情況適時準備參與新股詢價。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