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2-03-12 08:43:46
監管層最近提出要積極引導、協調更多類型的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將積極推動全國養老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入市,鼓勵社保、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提高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
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未來我國的個人儲蓄存款、社保資金、地方養老金、企業年金等資金規模會越來越大,如何實現這些資金的保值增值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現有投資渠道雖然保證了資金的安全性,卻面臨投資效率低下,無法滿足資金保值增值需求的問題。
研究表明,過去10年養老金投資收益不足2%,遠低于同期通貨膨脹率和工資增長率,無法抵御貨幣貶值的風險和保證未來的支付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已經進入資本市場進行運作的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社保儲備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在2010年高達9.17%,跑贏同期通貨膨脹率。
養老金具有重要的社會保障功能,因此海外各國在實務中首要把握的是“安全性”原則。但隨著全球化經濟的不斷發展,通脹水平的逐步走高,對于養老基金的“收益性”要求也日益增加,從國際養老金不同階段運行的特征可以得到體現。
根據2011年6月公布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0個國家養老基金投資監管調查數據顯示,18個國家(60%)對其養老基金投向證券市場的比例沒有限制,6個國家對其養老基金投向OECD國家證券市場的比例沒有限制,2個國家對其養老基金投向EU、EEA國家或者評級A-以上的國家證券市場的比例沒有限制。
海外養老金入市的啟示
養老金入市勢在必行。養老金入市是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形式,海外主要發達國家長期資金入市都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率,以美國社會養老基金為例,即使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它仍取得了高達5.1%的年度投資收益率。愛爾蘭的國家養老儲備基金、新西蘭國家養老儲備基金、挪威石油儲備基金、澳大利亞未來基金、中國社會保障基金成立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5%、8.06%、5.04%、3%、9.17%,不僅跑贏了通脹,也實現了增值的目標。
海外經驗顯示,養老金入市后能夠帶動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已成為資本市場穩定的基石。從國際長期資金入市經驗來看,養老金入市渠道和模式可以概括為直接投資模式、全部委托模式和部分委托模式三種,無論是哪種模式,專業投資管理機構都是長期資金入市不可或缺的一個核心環節。
以英國為例,2008年末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分列英國股票市場前兩大的境內投資者,持股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分別為13.4%和12.8%。實際上,私人養老金還是保險公司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以2009為例,在英國私人養老金高達1.9萬億英鎊的總資產中,通過保險公司管理的個人養老金規模就達到0.87萬億英鎊。如果考慮到保險投資中的養老資金,則私人養老金就成為英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的境內資金供給者。
社保基金的借鑒意義
社保基金的運作方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且對即將入市的養老金有可供借鑒之處。廣義上的“養老金”很大一部分已經“入市”了,包括被稱為“國民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等。目前各方討論入市的主要是指由各地政府負責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這部分,其中包括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
根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全國社保基金的投資范圍僅限于銀行存款、買賣國債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證券投資基金、股票、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的企業債、金融債等有價證券。其中銀行存款和國債的投資比例不低于50%,企業債、金融債不高于10%,證券投資基金、股票投資的比例不高于40%。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社保基金可以投資于境外證券市場。
從近五年全國社保資金資產收益情況來看。數據表明,委托投資的資產占比相對穩定,維持在40%左右;從已實現投資收益率來看,在投資環境較好的2007年,社保資金實現了38.93%的年投資收益,分享了證券市場的繁榮。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年收益急速回落至5.2%,未跑贏當年5.9%的通貨膨脹。但相對于上證A股全年-65%的跌幅來說,社保基金實現了正的絕對收益,這已經顯示其穩健的投資運作能力:牛市期間具有良好的資產增值能力,熊市具有良好的資產保值能力。
在相同的資本市場環境下,我國社保基金已經實現了成功運作,為養老金入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作者為國信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發部總經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