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5 01:16:36
多頭一直在尋思,到底是哪些利好支撐起了這輪反彈。我們最初的答案是8個字:政策搭臺,產業點火。說一千道一萬,“政策搭臺,產業點火”也只能算外因。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上周,《每日經濟新聞·證券周刊》開篇點題《“雨水”將至》。本周,“雨水”果真就來了。
對于政策面而言,這場“春雨”是解旱的甘霖。存款準備金率意外下降給市場補充了流動性,也造就了次日兩市大幅高開。
對于市場面來說,這場“春雨”卻有些乍暖還寒的味道。隨利好高開后,指數卻出現低走,周二滬指甚至一度殺破5日、10日線。
然而,“春雨”與“秋雨”不同。后者表示“冬”的臨近,前者卻表示“冷”的遠離。在感嘆“春雨”來得慢、去得快的同時,市場又迅速恢復了生機,并創出新高。
多頭一直在尋思,到底是哪些利好支撐起了這輪反彈。
我們最初的答案是8個字:政策搭臺,產業點火。
在內部通脹回落勢頭難逆、外部歐債危機或告一段落的大背景下,政策有了更多的空間。2月18日晚間,存款準備金率“突降”,貨幣政策雖談不上徹底放松,卻實實在在地緩解了市場緊張的資金面。
而在貨幣政策之外,另一牽涉面更廣的政策——樓市調控似乎也正在暗流涌動。
雖然“蕪湖新政”被暫緩執行,但當越來越多的地方財政開始感覺到捉襟見肘時,政策的預期就陷入更多的不測之中。
有意思的是,接受記者采訪的大多數地產行業研究員目前達成了兩個共識,一是政策路徑或將這樣走:宏觀貨幣信貸實際寬松——地方政府自主決策的行業政策局部放松——中央總體行業政策局部放松;二是地產股已經迎來了絕佳的投資機會。
除了貨幣政策和樓市調控,監管層還搭建了一個信心平臺。
從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振股市信心”的表態,到監管層為大股東增持開啟方便之門,再到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支持長線資金進場、養老金入市、藍籌股顯現罕見投資價值的喊話,市場突然間沉浸在了歌舞升平之中,似乎一丁點兒不和諧的消息都聽不到了。
正是在此背景下,嗅覺靈敏的產業資本才重新回到了股市。
一方面是大舉增持,連續兩個月(2011年12月、2012年1月),產業資本流入二級市場,呈現出凈增持態勢;另一方面是再融資,近兩個月來,原本遲遲不敢復牌的重組股復牌了,早先因價格過高而被否的增發預案也重新出現了。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政策搭臺,產業點火”也只能算外因,反彈最大的利好遠沒有這么遙遠和復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梳理歷次反彈行情后發現,符合市場規律的利好,最終被定格在另外8個字:游資唱戲,機構離線。
從去年底政策救市開始,我們就不斷給讀者傳遞這樣一條重要信息:機構在大舉出貨。每每有股票漲停,我們往往能在龍虎榜買入榜單上看到多數是營業部席位,在賣出榜單上卻有不少機構席位。
如今,滬指反彈已逾10%,機構的減持步伐依舊沒有停歇。這到底說明了什么?
我們一直想構思一個最通俗的比喻,來描述“機構離線”為什么會是股市反彈的最根本原因。最后只得出了一個俗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機構就像老虎,游資、大戶就像猴子。沒有老虎的山林,會被猴子折騰得鶯歌燕舞,而老虎一旦虎嘯山林,不但猴子要退避三舍,整個山林也會人人自危。
這就是當前反彈行情的主體思路:上半場是“機構離線,上漲不變”,下半場是“機構上線,頂部即現”。
值得一說的是,本周五,地產股大爆發,15家地產股漲停。這難道是機構“上線”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