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3 01:04:15
前輩的意思是明顯的,他想告誡我這個后生的是,在資本市場中,參與者都會犯錯,但千萬別天真的以為“下次我就不會再犯了”。
還記得去年十一長假后的井噴行情嗎?節前市場還在2600點附近搖搖欲墜,節后就因QE2完全變天。但折騰了一年后結果又如何?世界范圍內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歐洲陷入衰退看來不可避免。不論A股、港股還是歐洲三大股指,目前都創下QE2后的新低。有意思的是,倒是美國自己的股票指數還略高于QE2之前。眼下,隨著今年十一假期的臨近,市場又開始憧憬QE3了。
據說國外有心理學家研究過,人類對痛苦的記憶只有3個月。開始我不太相信,但后來我想明白了,這可能是對的。但我也想,如果心理學家是對的話,那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有時也可能成為“鱷魚”呢?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逆向投資”的理論基礎之一吧。
但近來我也認識到,逆向投資是很難學的,想成為鱷魚并不容易。特別是,當你以為這只是一件黑天鵝事件的時候——就像今年的水產股的遭遇。
日本地震后的核泄漏造成了人們對海產品的恐慌,連遠在深圳的日本壽司店都不受人待見。但如果你是逆向投資者,你就有可能在那時進場買入水產股。事實也確實如此,海產品的需求在短暫的低迷后很快恢復,幾個月過后還幾個人還惦記著核輻射啊?從投資角度看,這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鵝事件,這次的逆向投資是成功的。但不久就發生了渤海灣漏油事件,又是一次黑天鵝沖擊!但現在你會覺得,黑天鵝怎么是一群啊?
周婷婷 整理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