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4 01:08:34
作為溫州前十大擔保公司高管,吳總近來的臉色一直不是太好。
“擔保行業秩序最近越來越亂了,公司業績受到了很大沖擊。”吳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銀監會針對融資性擔保公司發放了46家牌照之后,清理整頓擔保行業的消息就一直不絕于耳。一些游走在政策邊緣的擔保公司對此非常擔心,為了應付監管,部分不合規的小擔保公司被迫去做 “門面業務”,不計利潤地搶市場、“攪局”。
擔保行業亂象據了解,2010年3月份,國家七部委出臺《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對融資性擔保機構實行前置審批和審慎監管。從去年底開始,浙江省中小企業局按照七部委文件要求,在全省開展了融資性擔保機構規范整頓工作,對符合要求的擔保機構頒發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許可證。而今年5月9日,溫州市首批46家融資性擔保機構獲得了經營許可證。
吳總向記者透露,在融資性擔保公司領到牌照之后,剩下的擔保公司和殼公司為了避免監管層的清理,只能通過做非融資性擔保來應付監管。它們的意圖根本就不是賺錢,也并沒有把非融資性擔保業務作為主營業務。其目的只是搶占市場。
吳總認為,這些擔保公司的行為對原本正常的非融資性擔保市場產生了不小沖擊,攪亂了整個市場的秩序。
溫州高銀擔保內部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認同了這點。“銀監會目前在清理融資性擔保公司方面對準入門檻做了嚴格的規定。但是,至于現有擔保公司的整頓,具體措施還沒有出臺。現在近千家的溫州擔保公司為了應對監管,也在嘗試其他擔保業務。
該人士稱,這部分擔保公司開拓非融資性業務市場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不以利潤為目的。主要業務還是“融資業務”,并沒有多大改變。但從現實的效果來看,他們這種不計利潤搶市場的行為破壞了行業游戲規則,對行業長遠發展也沒有任何好處。
市場秩序尚待規范溫州一家知名擔保公司的業務員李某對此深有體會。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自己在擔保行業摸爬滾打了近十年,公司主要從事的是車貸擔保業務。在溫州,做車貸都必須經過擔保公司,所以自己和好幾家車行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但現在沒有任何征兆的全部被撬走了。”
“那些公司原來不是從事這塊業務的,我就奇怪了,這么低的價格他們到底還賺不賺錢?”李某表示,“那些以前合作不錯的車行都在抱怨,說咱不誠實,給的價格還不如一家小企業。”
“其實,一大部分的擔保公司都不會放棄融資性的業務,正規的投資擔保業務本來面就比較窄、量也小、盈利有限,而今年的資金面又大幅緊縮,擔保公司業務量出現明顯下滑可想而知。”溫州接近銀監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雖然溫州監管層非常重視擔保市場秩序問題,但還是有一些擔保公司或多或少的涉及企業短期資金借貸,這也是基于當前整個經濟環境來定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