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精選

每經網首頁 > 商業精選 > 正文

華交會上 歐美買家成“稀客”

2011-03-04 02:14:37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鄭佩珊  戴榆  發自上海

 

    3月3日,華交會的第三天,記者在走訪多家參展商的過程中發現,“今年客戶量不比去年”的聲音此起彼伏。雖然客流量不小,但是詢價的多,真正有意向的卻屈指可數。

    “這屆華交會的客戶明顯不及去年,歐美市場在萎縮。”寧波寧澳服飾有限公司的展位被安排在了出口旁邊,一位業務員感嘆道。

    華交會往往是一年外貿行情的晴雨表,而華交會上稀缺的歐美客戶是否會成為今年歐美外貿市場的一個縮影?

歐美客戶稀缺

 

    “又是日本客戶,”趙曠放棄了起身接待,繼續坐下翻起了圖冊。作為浙江名蒙服飾有限公司派到第21屆華交會的業務代表,除了要為品牌做一些宣傳,趙曠還是希望能在華交會上談成一些最終客戶。

    可是來來往往的人流量不少,除了部分來自日本或者韓國的終端客戶,其他基本上都是一些外貿企業,真正來自歐美的終端客戶卻比較少。

    “我們出口的對象主要是歐美,日本、韓國等市場一般不會考慮。”趙曠告訴記者,日本、韓國等商家的訂單一般比較小,而目前市場行情是單量越小,收費越高。“日本、韓國的一些商家壓價也壓得非常厲害。”

    隨后,記者走訪了華交會的買家座談會,在座談會現場,記者看到,來自歐美的極少,僅有兩家來自美國的買家和一家來自英國的買家,大部分都是來自如土耳其、孟加拉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本來是有打算去看一看的,但是我們不太愿意參加買家座談會,參加的座談會的買家一般都是規模比較小的。”趙曠表示。

    對于華交會客流量并不理想的情況,趙曠回憶道,“在去年廣交會的時候已經有些苗頭了。”

出口退稅補給了外商

 

    浙江新大集團新大三源控股有限公司業務一部經理朱文均對于此次華交會的客流量也有些不同看法,“很多國外的大品牌在上海設有采購處,華交會上也可以與這些采購處的人員多接觸。”但是與此同時,卻又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大部分在華設有辦事處的國外采購商對中國政府給予外貿企業的補貼情況了如指掌。

    “外貿退稅?”寧波凱麗安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健告訴記者,一旦退稅補貼有所上漲,最先反應的還是這些國外采購商。“如果從退16%的稅,上漲到退17%,那么這些外國采購商的手就會伸得更長,他們會要求更低的價格。我們最終能賺到的利潤也就從10%下降到了8%。”

    這種情況顯然已經不罕見。

    “現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匯率變動這么大,我們本來就只能賺退稅的錢,現在為了留住客戶,還要把退稅的15%中的一部分讓利給客戶。”朱文均無奈地表示。

    服裝佩飾擁有13%的退稅,可是眼看著13%的退稅空間,被上漲的房租、工人工資以及物價給壓縮得越來越小,溫州市儒博對外貿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張錚慧開始算一筆賬,“現在溫州市郊的房價已經達每平方米3萬元、市區的就達到了每平方米6萬元;現在要租一個一百平方米的房子一年最起碼要6萬元。”張錚慧表示,如果要賺回自己廠房的租金,工廠至少需要3年時間,“而且還必須是產能都處于頂峰期。”

    “員工價格去年的時候是1500元每人;今年開始所有工廠都明碼標價為2300元,還沒有算上提成。”張錚慧說,今年開始,企業至少要承擔其中增長50%以上的人工成本。

    不僅如此,張錚慧不久前還了解到一個令其更加頭疼的消息。“溫州經貿委前不久告訴我們,今年的美金補貼已經取消了,讓我們在算價格的時候,不要再把這一補貼算上去。”

    根據張錚慧回憶,2009年的美金補貼是1美元補貼7厘錢,2010年的時候是1美元補貼1分錢。可是如今,這些補貼都沒有了,她又得在13%的退稅中再減去一筆。

    但是令張錚慧更擔憂的是,今年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要是跌進6.5,生意就真的很難再做下去了。張錚慧表示,自己實在不行還是可以考慮轉行,畢竟手里有一筆資金積累。“但是廠里那么多員工怎么辦呢?”

波動過度的市場

 

    在華交會第三天早上才飛至上海的ScottCopper,是作為英國FORESTDIGITAL公司的代表來這次華交會尋找買家。

    “我們公司主要經營一些絲綢類的高級面料,我們從中國供應商處購買原料,之后在英國進行再次加工。”Scott告訴記者,“可是今年這些面料的價格漲幅太厲害了。”

    據其介紹,FORESTDIGITAL由于長期經營高端面料,通常對于5%~10%左右的漲幅并不敏感。但是去年至今,這一漲幅已經遠遠高于30%,Scott不得不親自飛來中國尋找新的供應商。不過,Scott也坦承,公司現在對于中國供應商并不太信任,“這樣的漲幅中,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然而與像FORESTDIGITAL這樣的公司接觸的中國外貿企業也是叫苦連連。

    “現在市場上原材料的價格都失控了。”張錚慧回憶道,“去年開始,原材料供應商那里一天一個價,更多的時候,我們付好訂金去提貨,結果第二天提貨的時候,對方卻又退回了訂金。”價格變動太快,供應商也不愿意做賠本生意。

    “本來擺得滿滿當當的供應商展示廳里,由于價格波動過大,索性把所有樣品都收起來不做了。”張錚慧說,在變動劇烈的價格下,誰還敢做生意?也正是這個原因,“別人過來和我談目標價,我絕對不會和客戶談的。”張錚慧笑道,“如果現在有工廠愿意當場定價簽約,那簡直就是笑話。沒有工廠敢當場下單。”

    “我們也知道像我們這樣的制造業密集型產業需要轉型,但至少要存活下去,才能考慮如何進行轉型。”張錚慧表示。

他山之石

 

謀中國廣闊市場  日韓企業欲借華交會“上位”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在第21屆華交會境外展廳里,諸多境外企業正在競相推銷他們的產品,尋找中國的經銷代理商。素有“采購大戶”之稱的日韓等國,也“轉買為賣”,開始將他們的產品推銷到中國。

    不少日韓企業表示,在本國經濟不景氣和產品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不得不尋求更多的機會,而中國有其廣闊的市場可以幫助他們擺脫困境,贏得更大的利潤。

“我們尋找代理人”

 

    華交會上,W5館內有很大一塊展區是為境外企業準備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其中的主力軍多是日韓的企業。這些企業展示的產品有陶瓷器皿、服裝家紡、日用化妝品,甚至還有茶水飲料等各類產品,琳瑯滿目。

    當然,這些企業并不只是來展示產品的,還有更為重要的任務——開拓中國市場!

    有著十幾年發展歷史,并且在本國有注冊商標的韓國ALLPACK公司,在展位處貼出的告示上直接給出了他們此行的目的:“我們尋找代理人”。記者發現,不少的攤位前都有這樣類似招商的告示。而當記者采訪沒有招商告示的展位時,他們給出的答案也幾乎全都是一致的,都是在中國尋找經銷代理商。

    在韓國具有注冊商標的ARPEGGIO公司據說是當地市場的一匹黑馬,其主要生產的白土陶瓷從去年制造出來就一直熱賣。其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韓國市場這方面已經開始飽和穩定,再有提升的空間很難。當記者提出中國是陶瓷大國時,他樂觀地表示,他們做的是高端產品,有信心在中國再創奇跡。

    日本親不知株式會社的辦事處處長巖田圣明對記者坦言:“目前我們國家的確存在經濟不景氣現象,經濟形勢不怎么好。”但他慶幸地表示,好在他們做的產品所受影響不是太大,畢竟人們對于飲用水這類消費品是剛性需求。但是他告訴記者,積極開拓中國市場是其公司接下來的重要方向。

“中國市場大”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不少日韓企業認為,中國是他們尋求更廣闊發展空間的絕佳之選。

    從事日用品行業銷售的陸貞美告訴記者,她的公司是韓國當地政府支持企業,他們的產品剛開始做不久,目前只在韓國有售,但是該公司希望通過開拓中國市場,擴大自己的銷量,提高知名度。

    日本櫻井株式會社也是目前只在其本國銷售自己的產品。當記者問到為什么首選將中國作為出口的第一步時,其常務北出良一說:“中國市場大,我們希望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到中國。”他還表示,目前已有五六家公司有合作意向,并留下了聯系方式,等待進一步詳談。

    除了準備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大展身手的企業,也有不少企業是謀求合作再深入。

    巖田圣明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就是希望通過這次華交會尋找到在中國的第二個代理商。他表示,公司的產品目前已經出口到山東威海,這次希望尋找到上海的代理商,因為他們發現上海的市場需求量很大。

    ARPEGGIO公司的負責人金信也表示,他們在中國東北有一家合作企業,這次是為了擴大市場而來,希望能尋得上海、深圳等地的代理商。他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產品屬于高端產品,中國這些大城市消費者的購買力很旺盛,易于接受。

專家:不用太過擔憂

 

    對于本屆華交會上,大批日韓企業意欲進軍中國市場的現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全球化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黃燁菁教授。她分析認為,這些企業有意愿將產品銷售到中國來,可以看出他們對于本國市場的信心度不高。而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市場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不同產品的市場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國外企業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她進一步補充表示,中國消費者在國外購買的熱情程度也給了對方一個信號: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潛力是很大的。這些企業看中了商機,于是干脆就把產品推到中國來。

    同時,黃教授還表示,從總體上看,從產業的新增長點、突出的創新成果,以及市場本身的成長性等方面可以看出,亞洲市場的中心正慢慢地從原來20年以前的日本向中國轉移,這個趨勢非常明顯。

    同樣,本屆華交會浙江交易團秘書長李新也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憂。”他表示,從最近國家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政策上講,應該強調進出口的協調發展。華交會開設境外展館也是為了吸引一部分好的企業產品進口,從某種程度上是好事。李新還表示,國外產品的進口也正說明我國消費水平的逐步提升,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的空間。

    江蘇省商務廳對外貿易處的何昌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如果這些產品在中國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設計、技術方面具有獨特性,受到消費者歡迎,則說明這些產品具有市場生命力。好的產品進來,也能促進國內產品的更新升級,增強產品的競爭。

    同時,他還表示,這也是一個合作的契機。國內的生產商應當利用這個平臺,與國外的產品同臺競技,提升自身產品的質量及設計能力,盡管這可能會導致競爭更加激烈,但是總的來說有其重要的積極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