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央行應發出穩定貨幣的信號
2009-07-17 02:20:44
每經記者 徐奎松 發自北京
16日,中國宏觀經濟半年報出爐,應該說,各項數據均超出市場預期。對上半年的政府宏觀調控應做何種評估?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簡稱NBD)報專訪時用兩句話做了概括:“一攬子刺激計劃”已基本見效,中國經濟已處于“見底復蘇”的趨勢之中;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復蘇作出了貢獻。
天量信貸積累風險
NBD:從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看,信貸形成的天量對經濟會不會形成新的風險?
夏斌:這輪刺激計劃盡管包括了大量的民生投資,但畢竟是投資,而不是消費,因此這輪刺激計劃主要仍然是靠迅速擴大的投資來彌補失去的出口。如果消費的增長和出口改善的狀況遲遲跟不上投資增長的速度,而一味地采取簡單的松貨幣政策,只能是在積累宏觀經濟的風險。由此也可能導致三種結果:一是產能過剩到不良資產;二是物價上漲預期到刺激資產市場泡沫;三是,上述兩種結果有可能同時出現。
儲蓄與消費失衡是根本問題
NBD:你認為下半年及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應該是什么?
夏斌:我認為,下半年及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不是簡單的總量政策,而是結構政策;不應該僅僅突出投資政策,更應該突出長期難以解決的消費政策;要抓短期政策,更要抓中短期政策的結合。
理由是:在中國當前已較充分參與全球化的大國開放經濟體系中,最大的失衡是高儲蓄、低消費;最大的結構失衡是儲蓄消費之間的失衡。而不是像鋼鐵、紡織品行業的簡單調整。有關收入分配的結構失衡問題以及中國經濟中的其他失衡問題,理論上講,最后都集中反映在高儲蓄、低消費的結構上。這是中國當前最根本的問題。
央行應發出穩定貨幣的信號
NBD:那么,下半年在宏觀調控上更應該注重哪個層面的調整?
夏斌:抓“新的增長因素”,就是不能僅僅局限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一兩個行業上,要從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來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不能把主要精力壓在出口上,這樣風險很大,要逐步形成國內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自我良性循環。
投資是很容易抓,各地方政府也有積極性,這是多年來已經形成的慣性。恰恰在消費方面呼吁了若干年,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經濟領域的宏觀調控想面面俱到,必將不集中,執行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應趁經濟見底復蘇的轉折關頭,繼續執行“一攬子計劃”的同時,重點突出抓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困難,抓高儲蓄、低消費的主要結構問題。做到在繼續推動投資增長的同時,控制高儲蓄的增長。
NBD:今年的投資形成來源主要是信貸,防止投資過度的首要前提應該做什么?
夏斌:在今年年初市場信心不足的情況下,迅速放松貨幣信貸是必要的。但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已被刺激起來,另外受全球經濟的影響,外部需求劇減,國內較松的貨幣政策是無濟于事。
從下半年起到明年,央行應發出穩定貨幣的信號,針對市場上已發生的價格預期發出預期管理的信號。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